江门东湖公园的那条河叫什么
天沙河
江门市区有一条内河叫天沙河,天沙河发源于鹤山市雅瑶镇观音帐山,支流有南靖水、三堡水、桐井水、天河水、杜阮水等,流经鹤山市雅瑶镇和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杜阮镇、环市街道办、白沙街道办,以及新会区的会城街道办。天沙河下游在五邑大学玉带桥分为两支:一支经耙冲、东炮台流入江门河,另一支经里村、白沙、江嘴注入江门河。天沙河干流长48.5公里,流域面积271平方公里。
天沙河之得名,是由于“河水经天河流至白沙,各取一字,故称‘天沙河’”。
天沙河虽然只有短短40多公里,却贯穿着大雁山、李铁夫画阁、良溪古村落、公坑寺、旧西江师范学校(位于篁庄)、五邑大学、叱石、陈白沙祠、白沙公园等历史文化景点,这些景点就像是挂在江门脖子上的一串珍珠项链。
天沙河可说是江门的母亲河,它如同一位温良贤淑的少妇,一心一意哺育着自己的儿女。在她悉心“养育”的儿女中,有江门学派的创始人、广东唯一入祀孔庙的大儒陈白沙,有被毛泽东称为“国宝”的历史学家陈垣,有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人”的李铁夫,还有广州十三行首领卢观恒,以及东南亚富商、新加坡七家头的罗奇生和朱广兰兄弟等。
天沙河又是江门的生命河:它灌溉着沿岸数万亩良田,它为10多万人提供食水和用水,它还曾经是江门水上运输的一条重要交通线。天沙河见证着江门这座城市发展的每一个步伐。
近30年来,江门城市变大了,市区人口增多了,交通发达了,但是作为母亲河、生命河的天沙河,却变黑了、变臭了,鱼儿也没了踪影。30年前船只在河中来往穿梭的繁忙景象,市民于河中浣衣戏水欢笑的情景,如今已成为一道泛着纸黄的记忆!
“天沙河是大自然赋予侨乡人民的宝贵财富。”今年3月19日,江门市委书记陈继兴带着水利、财政等职能部门领导实地考察天沙河时指出:天沙河非整治不可,力争到2010年基本完成主体工程。
为了了解天沙河的过去和现在,最近,笔者花了3个多月时间,游览了天沙河的一些景点,考察了沿岸的一些村庄,采访了一些村民和镇村干部,极力搜寻那些与天沙河有关的人和事,又到图书馆、档案馆对一些历史和人物故事进行订正,写成了“寻访天沙河”系列。
相关链接
天沙河曾进行过5次大规模的整治
历史上,天沙河的水利工程除沿河村镇对河堤不断加高加固、兴建一些小型水闸外,近百年来,人们曾对天沙河进行过5次大规模的整治,它们分别是:
第一次,1912年,开挖旧社(贯溪)经猪乸岭至白沙的天沙新河,增开白沙公园下出水口,把天沙河出水口引向江门河下游,以加快泄洪速度。工程主持人为谭学衡。
第二次,1917年,在天沙河东炮台兴建耙冲水闸,以防止洪潮倒灌,延长排水时机。水闸为3孔,净宽14.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由瑞典工程师柯维廉负责设计施工、广东省治河处督办谭学衡主持。
第三次,1952年,将旧社至白沙段裁弯改直和疏浚,开挖白沙大地里至江嘴***长1755米的新河道,把白沙公园的出水口下移至江嘴,以利用江门河水位的自然坡降加快泄洪。工程由新会县人民政府主持。
第四次,1966年,开挖贯溪猪乸岭长500米的山坡为河道,以裁直、扩宽天沙河,又疏深下游5300米河段,工程由新会县革命委员会主持,至1973年3月完成。
第五次,从1994年至2000年,由江门市人民政府主持,主要是整治由新昌至上、下出水口河段,工程有5个重点:1、疏河,把狮山桥至东炮台上出水口和三岔口至江嘴下出水口河段全部扩宽至35米,并疏深河床;2、砌堤,对市区内河段实行石堤化,***完成砌堤护岸河段长8.7公里;3、绿化,沿河岸建景观带形象工程,在石堤上加设护栏,在护坡上植树、种草、种花,形成一个个河滨公园;4、治污,由江门市环保局出面,对市区内天沙河沿岸17家重点污染企业订出限排措施,又联同鹤山、新会,对流域内60家重点排污企业限期整改,以保障天沙河水质达标;5、清障,对河道内的旧桥墩、翼墙、沉船和烂船、临河违章建筑等障碍物进行清理和拆迁,以保证河道畅顺。
由于天沙河的支流天河有3个进水口通西江,天河的河道又与西江平衡,历史上,天河大堤曾发生过多次崩决,西江水冲毁了天沙河河堤和水利设施、田地、房座,因而构筑天河围大堤成了整治天沙河的关键。
据《新会乡土志》记载,清朝时,天河大堤的修筑工程有:嘉庆年间(1796-1820年),石头村富商卢观恒曾捐款修筑周郡围;道光二年(1822年),西江发大水,周郡、横江、天河三围崩决后,卢观恒之子卢文举捐资13.3万两白银,修筑石堤3458丈,又捐出黄布臀田825亩,以田租作三围岁修经费,并奏准官府免除每年加派给村民每亩白银六分的大堤维护费;光绪十八年(1892年),卢文举又捐资把大堤加高。
民国和新中国时期,政府和民间也曾多次出资整修西江天河大堤,最大规模的一次,是21世纪初由江门市人民政府出巨资沿西江大堤修筑的滨江公路,从而彻底解决了天沙河受西江洪水威胁问题。(李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