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战怎么打结合实际走准脱贫路径

扶贫开发的成败在于精准,精准脱贫关系到2016年能不能全面“摘帽”,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洱源县把脱贫攻坚摆在经济社发展的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围绕“准”字下功夫,在思想上、政策上、行动上更加精细、更加务实,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切实提高脱贫工作的精准、全面、实在、超常规。

实施七个“精准”:1、扶贫对象精准。始终坚持“找出最穷人”“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认真组织了三轮“回头看”工作,由驻村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到地到户仔细核实农户住房、收入、教育、健康等基本情况,严格按照“五查五看”“三评四定”和“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抓实“回头看”工作,做到建档立卡户精准识别、精准认定、精准退出,群众认可,并一户一档建立档案。通过三轮“回头看”,全县建档立卡户4290户15002人,低保户与建档立卡户“两户合一”的有1877户5782人,占建档立卡总户数4290户的43.75%,占建档立卡总人口15002人的38.54%。切实做到“把最贫困的群众找出来,用最好的政策扶持他”,实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的目标。

2、产业发展精准。按照实事求是、因户施策、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给予每户建档立卡户不低于3000元的产业扶持补助,通过劳务合作、资金入股、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形式与贫困户建立产业发展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建档立卡户全覆盖。产业发展始终紧紧扭住建档立卡户参与这个关键,以“公司+基地+贫困户+党支部+科技+金融扶持”的模式来拉动贫困户发展种植业,以“打耳标、拍照片”等形式确认,再兑现扶持资金的方式发展养殖业。同时,采用“涉农企业带、龙头企业带、农业合作社带、农业庄园带”的方式进一步抓实产业扶贫,充分发挥好蝶泉乳业、洱宝实业、锦洋生物、品宏农特产品、佳潓公司、云生中草药材种植、志杰蔬菜种植和海源生猪养殖等企业技术和市场优势,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跨越。目前,发放产业扶持补助7515户(其中建档立卡户5759户)4116.52万元,种植山嵛菜、附子、灯盏花、大白芸豆等经济作物4.28万亩,养殖肉牛、山羊、生猪等牲畜2.07万头,家禽1.08万羽,并与8家企业确定长期合作关系,在50个行政村投入1610万元建立互助社。

3、住房帮扶精准。按照“人均建筑面积不超25平方米、厨卫入户、人畜分离”的标准和“三为主、两服务、一把关”(搬迁地点选址以群众意见为主、搬迁土地调配以群众间调剂为主、房屋建造以群众自建为主;金融贷款和矛盾调处服务到户、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到村;把关扶贫政策落实)的工作方法,重点实施4个集中示范点(惠及175户749人),41个插花安置点(惠及1384户5666人)易地搬迁,集中示范点按每户20万元标准予以配套区域公***基础设施建设,插花安置点按每户10万元标准配套区域公***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兑现国家易地搬迁补助相关政策,补助到户。目前项目到位资金2.4106亿元,45个易地搬迁点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1566亿元。完工1247户,入住260户,已发放建房补助783户1566万元。各安置点村内水电路、人畜饮水、网络通信、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正在实施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2741户;总投资24012.25万元的第二批1302户(特困户住新房418户,易地搬迁884户)易地搬迁项目全面启动。

4、教育脱贫精准。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围绕年内计划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投入资金3.68亿元,新征学校用地383.3亩,新建校舍面积8.32万平方米,新建体育运动场地9.92万平方米,投入750万元进行校园绿化,购置多媒体设备621套、计算机3320台等,全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建档立卡户子女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和助学金政策,对建档立卡户在校就读的高中、大中专院校的874名学生给予扶贫政策资助;投资1108.62万元全面提升改造17个贫困村中心完小,已完成提升改造7所,附属项目全面推进;投资158.27万元,为157所寄宿制学校启动“热水行动”,确保寄宿制在校生能喝上热水、用上热水;大力实施“雨露计划”,组织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半年多来,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93场次,培训13075人次,向广东、深圳、昆明等地输出劳动力8088人,其中建档立卡2532人,有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5、生态补偿精准。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和牧草良种补贴173.492万亩437.72万元;兑付退耕还林补助金21.38万亩630万元;发放国家和省级公益林补偿金940万元;全县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土地等方式建成生态湿地3.1万亩,每年增加群众收入2000多万元,同时,从建档立卡户中吸纳的天保员、护林员、环保员、河道协管员、垃圾收集员、保洁员等705人,增加工资性收入,让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中受益。

6、基础设施精准。自加压力,将建档立卡户数超过50户的23个行政村作为重点村与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同步实施行政村整村推进,围绕年底全县所有自然村实现100%通路,村内道路硬化率达85%以上的目标,完成村内道路硬化54万平方米,建成大桥8座和人畜饮水工程16件,完成脱水窖850口。

7、金融扶持精准。县扶贫开发工作指挥部将严格按照《洱源县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资金管理办法》,督促协调解决好贷款问题。同时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贷款投入力度,增加办理贷款的窗口和人员力量,优化服务措施,简化贷款手续和流程,真正发挥好金融扶持对脱贫的助力作用。

洱源县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握当地的综合态势,找到当地发展致富的“命脉”遵循客观规律将扶贫资金,资源用在该“使力的点上,用在真正能为民帯来增收的产业、实际上,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背景的特色致富路。

四个“全面”:1、整合项目资源全面。紧盯建档立卡户、瞄准贫困区域,动员各级部门主动融入和服务脱贫攻坚,树立“扶贫不只是政府的事”的思想,广泛募集爱心捐款,全面统筹整合住建、交通、农业、水利等部门项目,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2、贫困群众文明素质全面提升。扶贫的核心是扶技。确立“扶贫既要扶产业、扶资金也要扶智力、扶志气”的思想,抓住人这个关键,以“授人以渔”为方式,在脱贫攻坚中着力实施群众文明素质提升五大工程(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生态环保素质提升工程、政策法纪素质提升工程、教育和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告别陋习,养成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3、社会力量参与全面。引导和支持蝶泉乳业、骏马集团、洱宝实业等民营企业联系贫困户,通过招工用人、订单农业等模式帮扶贫困户,通过招工用人、订单农业等模式帮扶贫困户。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2015年“扶贫日”***募集到捐款1073.3846万元。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筛查1 万多人次,组织筛查的57 名学生赴昆明延安医院免费治疗。

4、社会兜底全面。制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办法,实现农村扶贫标准线和农村低保标准线“两线合一”。目前,全县建档立卡人口4290户15002人新农合已实现全覆盖,住院报销起付线全免,大病保险起付线由6000元降为5000元,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享受大病保险政策273人次,补偿金117万元;新农合报销3719人,补偿金740.31万元;对749户787名无力脱贫的五保户、特困户实行社会保障兜底。

实现超常规 用心用情用力 真扶贫

三个“实在”:1、组织力量实在。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建指挥部,下设三个工作站,形成“一部三站”工作格局,由副县级领导担任县扶贫开发工作指挥长、副指挥长和工作站长。建立包保责任制度。按照“挂包帮”长效机制要求,形成“百个部门包村,百名队员驻村,千名干部联户”的工作格局。由9名县级领导挂钩帮扶9个镇乡,39名处级领导每人挂钩1 至2个贫困村,由106个省州县三级部门具体负责包村,实行结对帮扶“532”制度,全县2488名干部职工结对挂包7322户贫困户,实现“挂包帮”全覆盖。

2、资金投入实在。2016年计划投资137572.92万元,实施发展生产,搬迁安置等“七大工程”。截至目前,实际到位扶贫资金106035.13万元,其中扶贫资金到位47530.45万元,整合项目资金到位58504.68万元。***完成投资67556.32万元。已按照“快审、快批、快拨”方式,全面下拨到各镇乡。

3、督促检查实在。洱源县县委、政府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专项督查组,制定出台了《洱源县脱贫攻坚工作督查办法》《洱源县驻村工作队员“一召回三问责”实施细则》,按照“专班、专车、专业”的工作要求,深入镇乡、村一线开展督查。目前,发出督查通报4 期,通报工作不力的干部12人次,约谈干部8人,诫勉谈话5人。

四个“超常规”:1、选派驻村干部超常规。采取“抽强人、强抽人”的方式选派40支扶贫驻村工作队,做到每村一支工作队,每只工作队5名以上工作队员,队长由实职副科以上领导担任。2、一线选拨干部超常规;明确在脱贫攻坚一线锻炼干部、培养干部、选拨干部,把项目推进较快,扶贫成效明显,群众反映好作为干部评优、选拨任用的重要依据。在今年4月镇乡党委换届中有8名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和队员被提拨为正科级干部,13名第一书记和队员被提拔副科级干部,占新提拔干部数的48.9%。3、挂图作战超常规。为快速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采用挂图作战,形成了“县一图四表、镇乡一图三表、村一图四表”的作战体系,把脱贫攻坚目标到村到户工作分层分级绘成“作战图”,形成图表展板做到时间倒逼、按图指挥、按图推进、按图督查、按图考核、按图问责。4、项目推进超常规。为迅速推进道路、人畜饮水等项目,县委、县政府超常规操作, 制定出台《洱源县脱贫攻坚项目工程招标管理办法》,下放权力,简化项目的审批、招标、前置审计等工作。

创新扶贫方式 变“输血式”

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扶贫新路径之一:绿色产业+ 生态保护扶贫。

洱源县县委县委副书记、县扶贫开发工作组总指挥长杨文泽坦言“方向不对,难免南辕北辙;产业不准,扶贫适得其反。产业扶贫,是贫困户实现脱贫的关键。产业扶贫工作需要精准化,防止‘产业扶贫若干年,卖难返贫一夜间’的现象出现。制定出了贫困村、贫困乡村特色产业规划,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产品加工和传统手工业等,在扶贫开发中,我县各乡镇从实际出发,落实‘一村一品’扶贫计划。本着‘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的原则,积极培育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茈碧湖镇哨横村今年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往年用来种玛卡、米玉的荒山地,今年变成了一片娇美动人的牡丹园。牡丹园的主人杨长宝介绍:“政府帮助我们联系了云南滇黄集团,按合同价收购牡丹籽,我们才下了决心,种植了这片油牡丹,今年先种200亩。”“这里虽然是山区,但有了市场,我的牡丹籽就不愁卖。以后,我还要把这里绿化好,让这里成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一座大花园,在这里经营农家乐。”好生态让山里人富了口袋,让地方发展走上了探索出了农村生态资源与绿色环保产业相互促进、农村生态保护与扶贫产业开发相宜相长的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创新路径之二:能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

6月初,县委领导把县内的蝶泉乳业、洱宝梅业等十多家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请到一起,和他们交心谈心,请他们和县委政府一起,关注民生、支持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县委领导和县内企业达成***识:全县建立“农商联盟”,以“农商联合”“农企联合”模式,把龙头企业和贫困山区的各个合作社对接,让山区产业培植搭上龙头企业这条船,合作社在企业的指导下,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生产优质原料,企业帮忙收购合作社的产品、帮助协调对接营销渠道、对合作社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和人才培养。“请能人进山”这事,省委宣传部派驻洱源县牛街乡福田村的干部字振华最上心,腿也迈得更远。5月下旬,字振华为洱源请来苹果种植专家指导群众种植苹果,这让牛街的山区群众心里乐开了花。“有了国内顶尖专家的金手指来指点我们,我们一定要种出金苹果来。”牛街乡福和村村民杨吉昆说。6月初,字振华又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寻找和联络国内的项级大蒜营销商。洱源的大蒜品质优良,是大蒜市场里的“贵族”,但一直处于营销链条末梢。字振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缩短洱源大蒜走向外地市场的链条,增加当地蒜农收入。

创新路径之三:技术培训+ 就业脱贫。

让剩余劳动力最终转化为贫困山乡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洱源县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努力方向。2015年下半年到目前,洱源县***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93场次,培训13075人次,培训力度之大、培训人数之多,前所未有。经过培训送出去的贫困山区务工人员80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32人。“我在这里很开心!”44岁残疾人贺从容2015年11 月参加了洱源县凤羽砚台工艺品厂举办的残疾人雕刻培训后,就一直留在厂里工作。洱源县转移就业分三类实施:一是通过“一带一、一帮一”的方式自行外出打工;二是通过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使参训人员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全面提升贫困户劳动力自身素质,由县就业局与各地效益好、信誉高的用工企业对接,集体组织外出务工;三是在整乡整村推进、异地扶贫搬迁项目中组织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务工。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做到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有一人在外务工。

洱源县各级党委、政府站在全局和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坚定信心,积极作为,进一步加大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力度,时刻把贫困群众冷暖安危挂在心头,以精准扶贫为总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脱贫奔小康为首要任务,统筹抓好发展生产、公***服务、全民教育三件大事,加快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在推进扶贫工作中,做到了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逐村逐户完善帮扶措施,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精准识别,做到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解决好扶谁的问题。精准管理,做到动态跟踪,及时更新,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精准考核,做到量化指标,奖优罚劣,解决好激励和导向的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重实干、创实绩、求实效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