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工厂历史
1.邵阳历史
中文名称:邵阳市外文名称:Shaoyang City别名:昭陵,邵州,宝庆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中国中南下辖地区: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等 *** 驻地:邵阳市大祥区城北路东面6号电话区号:0739邮政区码:422000地理位置:湖南省西南部面积:20829平方公里,排湖南第3位人口:常住人口2010年707万,湖南第2位方言:邵阳话、湘语、西南官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著名景点:崀山,白水洞,双清亭,北塔,南山,云山,黄桑,虎形山-花瑶机场:邵阳武冈机场火车站:邵阳站、邵阳南站、高铁邵阳北站车牌代码:湘E行政代码邵阳,地处中国中南部,湖南省西南,原名昭陵、宝庆,邵阳古城建于春秋时代,踞资江之上游,邵水之北,始称白公城。
邵阳是湖南省次中心城市,国家“三线”建设时期老工业基地,湖南现代工业的发源地;素为“上控云贵,下制长衡”的交通要塞,为湘中及湘西南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邵阳历史悠久,风景如画,人文荟萃,民族风情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楚文化与梅山文化相得益彰,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邵阳辖三区一市八县,总面积20829平方千米。:430500。
2.为什么说邵阳是湖南最大的地级市邵阳市位于湘中偏西南,处于资水上游。
东邻衡阳,南接永 州、桂林,西与怀化交界,北同娄底毗连。东西横距234公里, 南北纵距168公里,总面积2082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9.8%,总人口 720余万,现辖邵东、新邵、隆回、洞口、绥宁、新宁、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等八县和武冈市及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三区。
全区有一个苗族自治县,20个民族乡,居住着苗、瑶、回、侗、土、满、壮、白等39个少数民族42万多人。因此, 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从人口来讲,都是湖南最大的地级市。
3.湖南邵阳古老的历史邵阳行政建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
相传春秋鲁哀公时代(公元前494-477),楚王族白公善在今市大祥区地带筑城防守,人称白公城。秦代,今市境分属长沙郡及黔中郡地。
西汉初,始设昭陵县,属于长沙国零陵郡,县治设今市大祥区,为境内有县级建制之始。吴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北部都尉置昭陵郡,境内建郡自此开始。
西晋太康元年(280),武帝司马炎因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改昭陵县、昭阳县为邵陵县、邵阳县,“邵阳”之名由此始。 南宋理宗赵殉当太子时,曾封为邵州防御使,他做皇帝后年号“宝庆”(1225年),就把邵州升为宝庆府,用以纪念自己的潜龙之地,所以邵阳又有“宝庆”之称。
宝庆之名沿袭700余年。民国2年(1913),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11年废道制,各县直隶于湖南省。
民国17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民国26年(1937),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邵阳。
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3日成立湖南省临时 *** 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并成立邵阳市,隶邵阳县。1950年7月12日明确为县级市,11月更名为湖南省人民 *** 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辖邵阳、新化、武冈、城步、新宁、隆回6县。
翌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专辖市。1952年,境内分置新邵、邵东、洞口3县,并划益阳专区湘乡、双峰、涟源3县隶邵阳专区,***辖12县1市。
1955年4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1956年11月,撤销城步县,设置城步苗族自治县。
1958年增领绥宁县,邵阳专区***辖14个县(市):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武冈、城步、新宁、绥宁、新化、涟源、双峰、湘乡县。1965年,湘乡县划隶湘潭专区。
1968年2月,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1977年,邵阳地区一分为三:7月28日,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邵阳地区代管;10月,分置涟源地区(今娄底地区),邵阳地区仅辖邵阳、隆回、洞口、武冈、绥宁、城步、新宁7县。
1980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辖东、西、桥头和郊区4区;1983年又增领邵东、新邵。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实行市管县,撤销邵阳地区建制,邵阳市便成为全省最大的市,辖邵东、新邵、洞口、隆回、绥宁、城步、武冈、新宁、邵阳9县和东、西、桥头、郊区4区。
1987年桥头区并入东区。1994年3月,撤销武冈县建制,设置武冈市,武冈市由邵阳市代管。
1995年,各县撤区并乡建镇。1997年东区、西区、郊区区划调整,并改称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
现全市辖8县1市3区,即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和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2002年末,全市***有94个镇,103个乡(其中21个民族乡),18个办事处,326个居委会,5571个行政村。
4.邵阳的历史..邵阳市,史称“宝庆”,资江与邵水交汇穿城而过,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古城。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筑城,称白公城,属楚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属零陵郡。三国初属蜀,后入吴。
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为邵陵。
移郡治于资江北岸。唐代设邵州,与邵阳县在今城区同城而治。
宋崇宁五年 (1106) ,分邵州西部置武冈军。南宋理宗赵均作太子时,曾被封为邵州防御使。
南宋宝庆元年 (1225 年 ) ,理宗登极,用年号命名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元代设宝庆、武冈 2 府。
明初设宝庆、武冈 2 府,后降武冈为州。中华民国 2 年 (1913 年 ) ,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民国 11 年直隶于省。
民国 17 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民国 26 年,在邵阳县城设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 1949 年 10 月设置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同时建立邵阳市,隶邵阳县。 11 月,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更名为行政专员公署。
翌年 7 月,邵阳市升格为县级市。 1955 年 4 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
1968 年 2 月,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 1977 年 7 月,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 *** 邵阳地委、地区革委会代管; 10 月,分邵阳地区东北部置涟源地区。
1980 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 1986 年元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邵阳地区建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1994 年 3 月,撤销武冈县建制,设置武冈市,武冈市由邵阳市代管。 1995 年,撤区并乡建镇,全市***辖 8 县 1 市 3 区。
全市有 199 个乡镇, 80 个乡级镇, 5819 个行政村。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325 人,较全省平均密度高出 38 人。
中、东部人口稠密,西南部山区人口稀疏。邵阳又是湖南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辖市,除汉族外,繁衍生息着苗、瑶、回、侗、土家、壮、仫佬、满、布依、拉枯、黎、彝、白等 39 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 39. 38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5. 94 %。
建有 1 个苗族自治县 ( 城步苗族自治县 ) , 25 个民族乡。
5.邵阳市工业区邵阳地区的工业园,现在最主要有:(一),是邵阳市的白马(?)工业园。
从高丛山浏阳村到火车南站的邵阳大道一带,规模气势都很大,面积又宽,已经建起了好多企业,包括三一集团的一个生产基地。(二),就是邵东的国际物流商贸园(国家级重点),不过嘛,我认为去邵东工业园区,似乎更好。
别小看邵东这个县,汽车长途客运西南无任何县城可比,邵东的物流又特别发达,物流线路遍布全国任何一个县城,商贸更是闻名,经济稳居西南第一。两个工业区相距最短只有二十来公里,交通方面邵东邵阳差不多,人工工资,房价地价邵东邵阳也差不多,税收方面也基本一样,但是邵东在某些方面更为宽松,老百姓最为富裕。
你自己去邵东或者邵阳现场考察,并且去跟邵东或者邵阳招商局洽谈了解情况。一旦创定会马到成功,财源滚滚。
6.邵阳的历史..邵阳以县治位于邵水之北得名。
“邵”字本为“昭”,因晋代避司马昭讳改为“邵”。 邵阳行政建制历史悠久。
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市境鸿古开启,历史代远年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栖息屯居。
城步西岩上朝园、武冈邓元泰上头园、隆回高坪小坳、邵阳县塘田市水西、邵东牛马司天子坪等多处文化遗址的发掘,较为系统地勾勒出先民们筚路蓝缕开拓山林旷野的进程。 周朝其地属荆州;春秋战国时期属楚,雄溪(今巫水)流域为南楚与百越相交之域。
相传春秋鲁哀公时代(公元前494-477),楚王族白公善在今市西区地带筑城防守,人称白公城。秦代,今市境分属长沙郡及黔中郡地。
西汉初,始设昭陵县,属于长沙国零陵郡。县治设今市西区,为境内有县级建制之始。
三国初属汉。222年地属东吴,226年吴国置昭陵郡,隶荆洲。
辖昭陵县、昭阳县、夫夷县、都梁县、高平县、新城县六县。其后在资江流域,相继建立都梁、夫夷、昭阳3个侯国。
吴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北部都尉置昭陵郡,治今市西区,境内建郡自此开始。西晋太康元年(280),武帝司马炎因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郡为邵陵郡,改昭陵县、昭阳县为邵陵县、邵阳县。
“邵阳”之名由此始。移郡治于资江北岸北塔湾。
并把新城县并入邵阳县,分都梁为武冈县、建兴县、都梁县,加上邵陵、邵阳、夫夷、高平,于是邵陵郡所辖增为7个,改隶湘州。后相继被改为建州(隋末)、南梁州(唐初)、邵州(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和敏州。
境内西南部巫水流域,自汉至隋为“无阳五溪蛮”地,先后属镡城、舞阳、龙标县。隋废邵陵郡,一域之内单立邵阳一县。
唐代设邵州,辖邵阳、武冈2县。武冈县治今城步儒林镇;邵州与邵阳县自此在今市西区同城而治,历千余年。
宋初,武冈县治从城步儒林镇移今武冈城。崇宁五年(1106),置武冈军。
南宋理宗赵殉当太子时,曾封为邵州防御使,他做皇帝后年号“宝庆”(1225年),就把邵州升为宝庆府,用以纪念自己的潜龙之地,所以邵阳又有“宝庆”之称。宝庆之名沿袭700余年。
元代设宝庆、武冈2路。明初设宝庆、武冈2府,后降武冈为州,宝庆府领武冈、邵阳、新化、城步、新宁1州4县,经清代沿袭至中华民国初年。
民国2年(1913),废宝庆府,设宝庆县,境内各县隶湘江道; 民国11年废道制,各县直隶于邵阳市。民国17年,宝庆县复名邵阳县。
民国26年(1937),邵阳市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邵阳,辖邵阳、武冈、城步、新化、新宁5县。 民国36年坼邵阳县增设隆回县。
辛亥革命时成立湖南军 *** 宝庆分府。1938年至1949年属邵阳市第六督察区。
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3日成立邵阳市临时 *** 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并成立邵阳市,隶邵阳县。 1950年7月12日明确为县级市,11月更名为邵阳市人民 *** 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辖邵阳、新化、武冈、城步、新宁、隆回6县。
翌年7月,邵阳市升格为专辖市。 1952年,境内分置新邵、邵东、洞口3县,并划益阳专区湘乡、双峰、涟源3县隶邵阳专区,***辖12县1市。
1955年4月,邵阳区行政专员公署更名为邵阳专员公署。1956年11月,撤销城步县,设置城步苗族自治县。
1958年增领绥宁县,邵阳专区***辖14个县(市):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武冈、城步、新宁、绥宁、新化、涟源、双峰、湘乡县。 1965年,湘乡县划隶湘潭专区。
1968年2月,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1977年,邵阳地区一分为三:7月28日,邵阳市升格为省辖市,仍由邵阳地区代管;10月,分置涟源地区(今娄底地区),邵阳地区仅辖邵阳、隆回、洞口、武冈、绥宁、城步、新宁7县。
1980年元月,邵阳市由省直隶,辖东、西、桥头和郊区4区; 1983年又增领邵东、新邵、洞口、隆回、绥宁、城步、武冈、新宁、邵阳9县和东、西、桥头、郊区4区。 198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实行市管县,撤销邵阳地区建制,邵阳市便成为全省范围最大的市。
1987年桥头区并入东区。 1994年3月,撤销武冈县建制,设置武冈市,武冈市由邵阳市代管。
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全市***辖8县1市3区,包括邵阳县、邵东县、新邵县、隆回县、武冈市、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县和北塔区、大祥区、双清区。全市有199个乡镇,80个乡级镇,5819个行政村。
[编辑本段]八、人口民族 邵阳历史悠久,已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出土文物表明,境内先民的活动屯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至唐代,邵州出现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
唐贞观十三年(639),邵州所辖邵阳、武冈两县只有2856户、13583人,至天宝元年(742),邵州人口发展到17073户、71644人。100余年间,人口增加4.27倍。
宋崇宁元年(1102),邵州辖邵阳、新化、武冈3县***98861户、21.816万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宝庆路(辖邵阳、新化县)、武冈路(辖武冈、新宁、绥宁县)***14.9516户、48.2968万人。
自明中叶至清初,人口流向是“湖广镇四川”,宝庆府居民大量迁往四川等地。明万历六年(1578),宝庆府辖邵阳、新化、武冈、新宁、城步5州县,降为20638户,22.1207万人。
清代,朝廷奖励垦荒。
7.邵阳市有多少年历史邵阳市地处湘中偏西南,为半山半丘陵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市现辖八县一市三区。总面积为2088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411平方公里。人口700多万,汉族占94.06%,有39个少数民族。全市建有1个苗族自治县,25个民族乡。面积2.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1/10,是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邵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魏源和讨袁护国英雄蔡锷就是这片古老土地哺育出的无数英才中的杰出代表;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雪峰蜜桔、新宁脐橙、宝庆辣椒等久负盛名;崀山、南山、云山等旅游景区的迷人景观则令世人仰目。
邵阳市,史称“宝庆”,资江与邵水交汇穿城而过,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城。早在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在此筑城,称白公城,属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属零陵郡。三国初属蜀,后入吴。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平定东吴,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为邵陵。南宗理宗赵均作太子时,曾被封为邵州防御使。登极做皇帝,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宝庆之名经明、清两朝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宝庆为邵阳。1949年解放,1950年成立邵阳市。为地辖市。1972年改为省辖市,仍归地区代管。1977年7月改为省辖市,由省直接管理。1986年初,邵阳地区和邵阳市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