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哪里可以爬长城?急急急!!!!

1.角 山

2.九门口

3.苇子峪

4.董家口

5.板长峪

秦皇岛境内山峦起伏,万里长城横亘全境,是长城最精华地段之一。老龙头、天下第一关、长寿山、角山长城、孟姜女庙等长城系列游备受游人青睐。

秦皇岛境内现存北齐、北周、隋代及明代长城,分布于山海关、抚宁、青龙、卢龙。明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隆庆、万历年间陆续修建完备属九镇之一蓟镇管辖总长约171公里。秦皇岛境内的明长城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墙体宽厚,墙心为夯筑的三合土,两侧包砌砖石,青砖或片石漫顶,顶部有垛口墙和宇墙以及射孔、了望孔、排水孔。沿墙体有空心骑墙敌台和实心敌台、烽火台600余座,大多数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所建。可贮粮、积薪、 驻军、了望、御敌的空心敌台更是他独创,大大增加了长城的防御功能,也使万里长城从一条简单的“长墙”变为东西横亘、雄浑壮美、形式多样的坚固军事防线。老龙头、山海关、九门口等已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此外,抚宁九门口村西南的“子母台”在实心敌台外侧又建瓮城性质的半月形“子台”、界岭口平面呈扇形的实心敌台、大石窟村俗称“八角楼”的不规则/\角形实心烽火台是万里长城线上的孤例。卢龙刘家口水关门楼亦是明长城沿线少数保存较好的水门,对研究长城建筑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1)角山,比邻山海关城楼,是长城自渤海岸边西来翻越的第一座山峰。山上巨石嵯岈,似龙头之角,故称为角山。角山并不太高,海拔只有500多米,但清秀险峻,独具特色。特别是角山长城更是别具一格。 

角山前有一座小关——旱门关,长城自此向北转,进入崇山峻岭地段。关口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关城建有城台、城楼两部分。城台中心开一砖砌拱券门洞。1986年,修复关口时,在券洞上部新增了石匾、镌刻“旱门关”三字。旱门关外侧土地平坦,适宜耕种。按照明代守兵“三分守关,七分耕种”的军士制度,这里很可能是守关士兵种地打粮的地方。 

角山山腰处有建于明初的角山关。此关为石筑,不规则四边形,东、北二边为长城主线。城南开一门,有通道可通山下。城内原有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的建筑一座,是守城土兵行放武器、弹药、粮草的地方。 

长城从山脚旱门关沿陡峭的山脊,层层拔高,扶摇直上。建有敌台、战台5

座,关隘1座。角山长城是典型的山岳长城,在山势陡峭处利用悬崖峭壁修建了险要的城墙。墙体外侧高,内侧低,以利防守。著名的角山一号台和镇虏台高踞山巅绝壁,遥相对应,而旱门关紧扼山前要冲,因此可看出“自古尽道关城险,天险要隘在角山”。 

位居角山之巅的镇虏台是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的烽火台。镇虏占为四棱形实心墩台,平面为长方形,向上有收分。台体为砖石结构,下部用大块毛石垒砌,上部用白灰浆砌缝,台心为碎石掺土夯筑而成。从山海关城远远望去镇虏台似一位英姿飒爽的卫士站立于角山顶峰。在边防吃紧的明代,它随时观察四周动向,可准确预报敌情,成为山海关城居民安定生活的保障。 

角山山腰丛林中有一座古朴雅致的栖贤寺,也称角山寺,始建于明初。明代书法家萧显、兵部左侍郎詹荣、监察御史郑己等,都曾寄居于此,潜心求学,因而这里被誉为“山海关文化的摇篮”。夏秋雨季游览栖贤寺,会遇到“山寺巍峨逼太清,下方阴雨上方晴。阶前俯视蛟龙斗,槛外高悬日月明”的“山寺雨晴”奇景。 

角山最高峰大平顶是观日出的理想之处。晴天拂晓遥望东方,见一轮红日刹那间跳出海面,这时,海水的绯红与天际的艳红融为一体,宛若一朵盛开的莲花,托起一轮红日。这就是有名的“瑞莲捧日”胜景。

(2)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479-502年),扩建于明初1381年。明代以前,这里是重要的军事关口。九门口长城全长1704米,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唯一的一段水上长城,其跨河墙长达100多米。九江河水从城下的九道水门直流而过,“城在山上走,水在城下流”,景色壮观。 

门口属燕山余脉,群峰簇聚,层峦叠嶂,山势较高,坡陡崖峭,青龙河从两山之间流过,旱季河道干涸,雨季山洪暴涨,众山之水,汇为一流,水势湍急,有如“万壑赴荆门”,石砂转流,势不可挡。明代洪武年间,徐达督军到山海关一带修筑长城,在这里为了做到既有高墙抵敌,又可放洪水通过,便在长城河谷处扩建了这九门口。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路基与六座水门洞被洪水冲毁,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重修。当年修城者为了保护长城不被洪水冲毁,在桥墩四周及上下游地面上,铺砌了连片的巨型花岗岩条石,铺石面积7000平方米,用条石1.2万多块。水门下用一片片条石铺出的河床,远远望去好像一片巨大的板石,故九门口又称“一片石”。

九门口水上长城西南距山海关15公里,正南距姜女庙6公里,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据文献记载,它被称为“京东首关”,可见它在长城线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九门口一带山势巍峨,巨石峥嵘,沟谷深邃,夏秋群峰叠翠。长城随山势蜿蜒起伏,逶迤北上,两侧山谷夹杂花木,特别是长城和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更给九门口增添了色彩。2002年9月,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明长城位于绥中县西南县界,全长44公里。

境内长城分为两段:一段位于家堡、永安堡、加碑岩三个乡的西南,全长31公里,建于明洪武十四,属明万里长城主干线。另一段是明万里长城的支线,锥子山向东南的金牛洞,全长13公里。长城巍峨壮观,优美的自然环境如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吸引着广大游人。

(3)花场峪、苇子峪分别位于秦皇岛市区北32公里、28公里处。花场峪、苇子峪是义院口以南长城的两个小口,是由东路进祖山的两个溪谷。花场峪长城重点看石雕,苇子峪长城重点看碑刻。 

花场峪北侧第7台俗称小媳妇楼,位于花场峪北沟西山上,石雕的内容是,上部券脸石正中镌刻盆栽莲花,两侧为对称的鹿衔莲花;中间两侧横置的压槛石上各雕莲花一朵;下部两侧立柱上刻有硕果累累的石榴树。纹饰用减地法雕成,线条粗犷中带着细腻,两只小鹿回头眺望,似恐有人抢走口中莲花,造型生动,很有艺术价值。长城敌台上的这些精美的浮雕,寄托了守台将士对安定美好生活水的向往。客观上,它美化了敌台建筑,给冰冷的军事防御设施增添了一抹温情。苇子峪长城碑刻密集,在13座敌台间有15通碑刻,故有碑林之称。从内容上看,分为建台记事碑和建墙记事碑两种。

建台记事碑以南侧第1台为例,碑铭为“大明万历三十六年秋防,德州营修完石义青山顶敌台一座,周围一十二丈,下根基石条九层,上接砌砖修,高连垛口三丈五尺,上盖望亭三间,下盖铺房三间”,接下来罗列了参与领导建台的各级官员的名字,每个人名前都有一长串官衔,包括实职、挂衔、封赐,还有籍贯。这些官员包括顺天巡抚、直隶巡按、永平知府、蓟镇总兵、东协副总、石门路参将、义院口关提调、德州营游击等。建墙碑以南侧第8台以南城墙上第1碑为例,铭曰“真定标下车营左部头司把总官郭管修青石敌台西空(止)、本台根起,二等边墙一十丈六尺,照式修完。万历三十六年九月吉旦。”

这些碑刻不仅明确记录了敌台或城墙的规格体量、修建年代,还为我们了解施工队伍的成分、管理体系的组成甚至明代的官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花场峪外的靴脚沟是抗日革命区,当年的县政府曾驻那里。往山里走,能到祖山景区北龙潭景点,可体味“遥望瀑布挂前川”的诗境。

(4)董家口在秦皇岛市区北49公里处。周边山峦叠嶂,草木茏葱。附近长城沿线筑有36个敌台,28个墙台,16个烽火台,3座城堡,全长8.9公里,最高处海拨556米。除城堡外,其余部分至今保存完好。

3座城堡即是明代3座关城,分别是董家口堡、大毛山堡、城子峪堡,是明代长城驻屯之所,后来逐渐发展成村落。董家口村东1公里是大毛山村,董家口村西2公里是城子峪村。已开发的一段长城在大毛山村北,有6座敌台。其看点有如下4处:

箭楼,建在一座百米高的山峰之巅,可了望四周敌情。除门、窗外,四墙还有射孔24个。

“双狮绣球”楼,东侧第1台,门券石上雕“双狮绣球”图案,造型古拙,从中可以体味明朝石刻的特色。

障墙,西侧第2台(孙家楼)到山根城墙上建有障墙。

铺房石础,孙家楼顶上有4个石础,形似鼓的一端,是建造房屋的木柱基础,可知楼顶铺房为砖木结构。

其余地段原汁原味的长城,也有4个看点:

“忠义报国”楼,董家口西侧第3台,门券石两端分别镌刻“忠义”、“报国”。敌台通道结构为回廊式,房顶为藻井式,即向上逐渐收缩呈小平顶状。

外墙券门,董家口西侧第5台往上的城墙,外侧开一券门。其它各处都是内侧开门,便于将士上下城墙。此处向外开,遇敌侵犯时可出城墙迎击来犯之敌。

扁楼,董家口西侧第6台,楼体扁长,南北向二券,北墙5个箭窗,南墙6个箭窗,俗称六眼楼,比较少见。其北不远的山尖上有架觇标,标有海拔高度为461.2米。

库楼,在城子峪北河床上,当地称为库楼,在楼内外发现过大量武器,如箭镞、石礌、火药、铁炮,最有价值的是3支母铳和24支子铳,为铜质,均铸造于明嘉靖年间,隆庆年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运来,是我国古代兵器史上火器由前装式向后装式过渡的实物例证。现部分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其余由抚宁县文物管理所收藏。

周边地区还有一处可看景点,距董家口3公里的邹刘贺村有一关帝庙,规模不大,但壁画和楹联品位较高,如壁画“关公辞曹”、“刀劈齐秦”,楹联“秉烛非避嫌千里归心思有汉,华容岂报德一时侠气目无曹”、“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