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贵州明确“五权”用好扶贫资产

2022年3月11日,游客在贵州省贵定县盘江镇“金海雪山”景区观赏油菜花。近年来,贵定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 旅游 。杨文斌摄/本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各地实施了大量的扶贫项目。由此形成的大规模扶贫资产,既是脱贫攻坚成果的积累沉淀,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物质基础,应充分挖掘潜力,撬动乡村振兴。

作为曾经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是全国扶贫资产最多的省份。近年来,贵州以“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五权分置改革来 探索 提高扶贫资产效益,在摸清扶贫资产家底的同时明晰权责,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产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明确所有权 资产有了身份证

“我们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扶贫资产进行了摸底,发现全省涉及项目资金规模4091.13亿元,形成资产3989.79亿元。”贵州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贺承珊说。不过,目前一些扶贫资产分散在各部门、各镇村,其中一部分所有权主体不明确,“想用的得不到,能用的用不了”。

比如,晴隆县曾使用扶贫资金建设了10万平方米左右的羊圈,后因技术、市场等原因,分布各乡镇的羊圈被闲置。“因为当初镇、村均不是产业运营主体,一直无权使用羊圈等闲置扶贫资产。有农户想要租用,也不知道找谁。”晴隆县沙子镇镇长曹勇说。

贵州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符合条件的扶贫资产分类进行所有权确权登记。具体来说,到户类资产,原则上归农户所有;公益性资产,项目建成后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按行业相关要求确权和管理;经营性资产,根据资金来源、受益范围、管理需要等明确权属,尽可能明确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难以明确到个人的扶贫资产,原则上明确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范围,并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求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

“每一笔扶贫资产都有了一张身份证。”晴隆县政协主席付明勇说,对完成资产确权登记的扶贫项目,县里制作颁发《扶贫资金资产产权证书》,明确资产属性、性质、类别、状态、使用期限等,做到主体明确、产权清晰。

“这样就调动了所有权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想方设法盘活扶贫资产。”贺承珊说。

明确经营权 激发项目活力

产业扶贫,是调动困难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有力方式。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大潮,一些产业扶贫项目由于市场前景、技术短缺等原因遇到了经营困难。如何避免“重建设轻管护”,提升产业扶贫项目生命力?

对此,贵州 探索 强化后续管理,放活经营权。根据扶贫项目资产特点,鼓励 探索 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管理经营模式——

对成熟、效益好或者有发展潜力的经营性资产,要求着力提高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对存在经营管理难题的经营性项目资产,鼓励采取承包、托管、租赁、合作等方式落实运营主体,确定经营方式和期限,明确运营各方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

资产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在晴隆县大厂镇高岭村,7个经营类项目根据不同模式与企业、大户合作经营。其中,何首乌种植、加工厂,以及3个养殖场按债权模式运行;一个养猪项目按租赁模式运行;一个菌棒加工厂则按合股联营模式运行。村里的台账显示:2021年,村级由此获得分红和租金收益45.3万元。

明确收益权 促进整体致富

如何界定受益群体和资产收益使用范围?实践中,贵州不断完善经营性扶贫资产的收益分配机制。

“这就需要规范分配方式,保障收益权。”贵州省乡村振兴局外资处处长刘蓉凡说,坚持精准和差异化扶持原则,严禁项目资产收益采取简单发钱发物、一分了之进行收益分配。

比如,经营性资产收益,重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按照现行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分配。属于村集体的资产收益,由村委会按照“村集体提方案、乡镇审批、县级备案”的流程,履行民主决策和公告公示等相关程序后进行分配。同时,鼓励采取参加村内项目建设和发展等劳动增收方式进行分配;鼓励通过资产收益支持带动脱贫人口效果好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姚峰说,现在蛋鸡场由玉屏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统一运营,收益按各乡镇、街道资金投入比例分成,既促使扶贫资产集约运行,发挥聚合效应,又确保偏远乡镇资产增值更有效益,让扶贫资产从分散式增收向整体性致富转变。

明确处置权 盘活存量资产

脱贫攻坚期间,一些扶贫项目集中上马实施。部分扶贫项目涉及多系统多部门,需要主动追踪项目资金运行情况或扶贫资产使用情况,以提高项目效益。

对此,贵州 探索 严格审批流程,规范处置权。贵州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属于村集体的扶贫资产处置由村民决策经乡镇审批,报主管部门审批,审批结果及时公开,且处置收入应重新安排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不得分配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以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义入股或参股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明确股权的退出办法和处置方式。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处置集体和国有扶贫项目资产。”正安县财政局副局长郑世勇介绍,扶贫项目资产因自然灾害、政策因素、意外事故、发展规划、达到年限等情况需要处置的,严格程序进行审批。对财政资金入股经营主体实施项目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核资清算时要聘请第三方评估。

2016年,晴隆县紫马乡新洋村曾使用46万元扶贫资金实施养鸡项目,引进的合作社因经营管理不善出现无效存量资产。最近,县、乡两级资产管理办公室进行清查核资后,采取拍卖方式处置,存量资产被盘活,得以及时回收再利用,投入乡村振兴建设。

明确监督权 让资金阳光运行

落实资产长效运营管理的监管主体责任,可以确保资金项目在阳光下运行。

在贵州,县级政府对本县域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履行主体责任,乡镇政府负责加强扶贫资产后续运营的日常监管。村集体切实担负起对确权到村扶贫资产的直接监管责任。省市两级乡村振兴部门负责统筹指导做好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工作。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根据行业领域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履行行业监管责任。由此,形成分级管理、逐级负责、***同监管的体系。

贵州省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部分地方不仅明确了资产管理运营单位、行业主管部门等监督主体,还在县(市/区)、镇(乡)、村三级成立扶贫资产办公室,来专门落实监督权。同时,引导村民参与村级扶贫项目资产经营处置的民主决策,监督村级资产收益分配。

围绕扶贫资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晴隆县、正安县等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双向追踪”机制。横向,以资金性质为依据;纵向,以资金走向为主线,追踪每笔资金的使用结果。付明勇说,通过项目追踪,晴隆县排查出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后期管护不到位、资金闲置等问题1500多条,并明确专班跟踪整改。

2018年起,玉屏县聘请了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当年实施项目招投标、报账、利益联结等跟踪审计,全程监控项目进度、质量、成效。项目实施完毕,再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扶贫绩效进行评价,效益不佳的立即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