獭窟的名胜古迹

獭窟岛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唐、宋、元、明至清以来长达1000多年历史的石雕实物,是惠安石雕史上一页宝贵的历史剖面。如唐建的浮山寺(后堂)、宋代的武安王宫(井亭宫)、元代的石塔、明代的獭窟妈祖宫(西宫)、六王府(后宫)、清代的节孝坊(獭江曾氏族谱载:秉德公,讳有德,字惟达,号敬亭。生于康熙甲申年(1704)七月初十日,卒于乾隆壬戌年(1742)九月十一日。丁未年入泮,乾隆戊午(1738)科举人。乾隆三年,秉德氏为母请旌节孝,奉旨建旌,旌表修入县府志,进主节孝祠,春秋配祭,有志铭行略载小传。)等,都还保存着各个历史朝代的石雕,是惠安千年石雕史的见证。1987年被列为国家重要文物保护。

唐光启间(885—888年)

◆《獭江所知录》载:“慧远,灵隐寺僧。善相地。先是獭江四面皆水,洞深莫测,人未有问津者。唐光启间,慧远以衣钵渡之,谓是上方真脉,乃鹫岭飞来,将于此建丛林焉。既而登东皋一望,慨然曰:“非我缘也,后有居者,族姓其蕃衍乎?”竟拂袖归。或曰:别建寺于东山之麓。今其寺,井泉独甘。”

浮山寺始建于唐僖宗光启年间(885—888年),系浙江杭州灵隐寺僧人,法号“慧远禅师”创建。寺原有三大院落,从前面到后面依序是佛堂、僧堂、经堂,规模宏大,巍峨壮观。寺内奉祀三宝佛、观音菩萨、十八罗汉、地藏王诸佛像,历代香客云集,香火鼎盛,蜚声于闽南一带。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惠安建城五座,以防御倭寇入侵,獭窟城就建在浮山寺前面。为建城池需要,拆掉浮山寺前面两座院落,仅留存后座,即原来的经堂,故此后人们称浮山寺为“后堂寺”。

宋开禧间(1205—1207年)

◆《獭江所知录》载:“道询,白沙真阳寺僧,幼有灵异。宋开禧间于獭江候渡,有了角道人与之坐,语道询道:“何不作桥?”道询以风波为辞。道人曰:“汝作诗念,桥何以成?”道询遂率其徒操舟运石,成桥七百七时间。南北跨岸;潮至桥没,潮退可渡;免垫溺之患。——了角道人者,纯阳仙也。后以丸丹授道询。景炎元年(1277年)赐道询“灵应大师”。”

惠安县洛阳白沙真阳寺僧道询,率其徒以舟运石建桥,石桥长约七里,***有七百七十孔,南北跨西岸。潮至桥没,潮退可渡。

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1604年12月29日),泉州以东海域发生8级地震,此桥受到摧毁性破坏,就此荡然无存。现陆上桥头遗址名为“桥仔头”。

宋淳佑八年(1243年)

◆《獭江所知录》载:“宗辉,不知何处僧,晨钟暮鼓,益无所稽考。惟荷山小折而西,有两古井,井垣并镌“淳佑癸卯僧宗辉建”八字。知为出家于宋理宗时,盖六百余年矣。离古井不数武,旧有“三教堂大寺”基址二所,石柱狻猊(石狮),浮屠(石塔)高达精巧,皆题大德年号。或即宗辉当日卓锡处,而重修于元代欤?”

宋景炎元年(1276年)。

◆《獭江所知录》载:“景炎元年(1276),端宗航于泉州港,值蒲寿庚作乱,与元将唆都犯帝舟,因改泊外渚,即獭江。忽濛烟蔽海,咫口莫辨,庚惧不敢迫,帝遂趋潮州,口占《踏沙行》一首与居人别。”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獭江新考》载:“城,正方,明洪武初,命江夏侯卜筑于此。泉四巡司之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