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拽孔雀羽毛给“熊孩子”的“熊家长”该反思
硬拽孔雀羽毛给“熊孩子”的“熊家长”该反思
前些日子的夜晚,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在河北秦皇岛燕塞湖景区内,一个带着孩子的女游客观赏孔雀时,硬拽下一根孔雀羽毛,画面中的孔雀明显受到很大惊吓,女游客随后把羽毛交给了自己的孩子。
从幼儿园开始,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在教小朋友如何爱护小动物,怎么到了这位家长这里,却当着孩子的面“说一套做一套”呢?此次舆论发酵背后,网友看似是在谴责家长的不妥举动,实则是担忧家长的不当行为对孩子形成不良的示范教育,不知不觉效仿家长的行为,进而一步步变成了下一个“熊孩子”。
这样的家长,是站在“熊孩子”身后的“熊家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有了“熊家长”的存在,才促成了“熊孩子”的形成和泛滥。透过“熊孩子”的所作所为,我们更应该看清楚孩子身后的家长,明辨“熊孩子”长在“熊家长”堆里的孩子。
这是因了孩子虽然单纯,但感知能力远比大人以为的要敏锐,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熊孩子”让人头疼,也让人反感,但“熊家长”才是“罪魁祸首”。人人见了“熊孩子”唯恐避之不及,可在这些“熊孩子”背后正是一个个不讲理的“熊家长”。如果需要考试合格才能取得做父母的资格,拔孔雀毛的家长必然是不合格的。
众所周知,孩子未成年,心智尚未成熟,他们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成长中逐步建立的。
孩子并不是生下来就具备某种性格特质的,只是在不断的言行试探中来摸索自己能触摸的底线,有的孩子犯一点小错,父母就严厉批评,孩子就知道,这件事情父母是不允许自己去做的,下次不要再做了。
可有些孩子,即便是对周围的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父母却以“孩子还小”为由不加管束,或者只是嘴上象征性的说说而已,那孩子就知道,这件事父母不管,我是可以做的。渐渐的就会加大自己“熊”的尺度,甚至会抵达到父母控制不了的地步。
硬拽孔雀羽毛给“熊孩子”的“熊家长”该反思。我们非但不能做“熊家长”,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应对“熊孩子”的失良举止予以矫正,要告诉孩子哪些规则是不可以违反的,如果违反了,家长要根据事先立好的规矩进行惩罚,让孩子建立“不良行为”与“惩罚”的因果关系。
笑铀
202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