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行 | 一个游客眼中的塔什库尔干,和塔吉克族人(下)

在塔什库尔干的那段日子,我和一起自驾游的小伙伴曾多次到塔吉克族人家做客。不记得是在第五次还是第六次家访之后了,回去的路上闲聊时,队伍中见多识广的广东姐姐说:

“你们有没有发现,塔吉克族的家庭环境,是一个‘闭环’。”

仔细想想,好像是这么回事儿。

“原生家庭”在当今算是一个流行词汇吧,也是一个热门话题。一个人的生长、成熟、现在的选择、未来的发展……所有生命中值得标记的一切,无不深受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尤其童年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基调”。而,塔吉克族人的童年是这样的:

在听完广东姐姐的“闭环”之论后,再次去塔吉克族人家做客时,我特地观察了那些小孩子的成长环境,发现他们大多都是在全家族人的“包围”下长大。

而往往,塔吉克族人的家族又特别大: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姑姑、兄弟姐妹……只要小辈儿不结婚,都与长辈住在一起,不分家。这样的包容与围绕所形成的秩序感,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滋养:

本身家庭“局面”就很大,又没有什么独生子女之说,一个孩子一出生就要带着向下兼容的眼界和顾全大局的使命去承担责任,教人识大体、懂礼数、集体荣誉感……或者说,不是“教”的,因为当地人、大部分家庭都是这样的,耳濡目染,代代相传。

在内地,它们被称为“规矩”。

古老的部落式的家族制在塔什库尔干这片土地上传承了2000年,“家长制”的传统至今存在于大部分的塔吉克族的家庭环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塔吉克族人的性格轮廓鲜明。

同时,塔吉克族每一个家庭都是“封闭”的,这一点从这片土地上很长一段时间里盛行近亲结婚的习俗就可见一斑:早年间,塔县当地姑表亲戚、舅表亲戚之间联姻的大有人在。而在血缘的划分上,塔吉克族人以父亲一支的血脉为主导脉络,长幼有序且秩序森严:

年富力强的男人执掌家族大小事宜,最具有智慧的长者的意见对家中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与塔吉克族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懂礼貌、做事露骨的人会首先被他们排除在“朋友”之外,因为自己是在一个懂礼数、能收敛、顾大局的环境中长大,所以礼貌这个事情是他们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交的最基本的因素。

尊重长辈与摆正自我在人群中的位置对于塔吉克族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两个约定俗成。

这个民族的人拥有独特的家族文化,本民族的语言,不与外族人通婚、极少去外地闯荡的传统……一切问题只在家族内部消化,外来的文化无论好的、坏的都很难“渗透”进去。而当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小孩子们有能力接触外面的世界时,其人生“基调”已经稳定,先天的性格已经成型。人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喝着雪山水长大,祖祖辈辈守着高原——这大概是塔吉克族人的性格得以保持着少见的天真纯良、黑白分明、热情好客的原因吧。

除了内因,塔什库尔干有着区别于中原地区的人文氛围很大程度上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波斯语中,帕米尔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舒适的平房”。作为夹在西伯利亚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一片绿洲,帕米尔高原很长一段时间都曾经是古代商旅往返丝绸之路的最便捷通道,也是一个大型的贸易集散地。

所以当我们在塔县旅行,每经过一个开发完善或正在建设中的景点,到处可以看到“丝绸之路重镇”的定义。茫茫高原,冬夏积雪,唯有塔什库尔干是“坦途”,就像一个平顶屋。从那时起,高原上的人民开始抱团生存,以抵御随时来袭的地质灾害和瞬息万变的恶劣气候。

部落式的管理模式由此诞生,并沿用至今。这样的模式放在中原未必适用,但在游牧民族的 社会 关系中,它是和煦而融洽的。

世人喜欢把原生态的东西视为珍宝,把文化的浸染视为灾难,但在我个人的感受中,融合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塔吉克族人的感染力比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所认为的更为深远:他们喜欢敞开大门盛情接待朋友,喜欢花“重金”吃吃喝喝举办party,喜欢展示家中美好的一切,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在内地被称作“显摆”的这一切,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说,是嘴角带笑的美好记忆,历久弥新。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 旅游 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