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的交流措施

建院20多年来,西安市社科院历任领导集体带领和依靠全体干部职工苦练内功求发展,面向现实找课题,出色地完成了省委、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交办、委托的重大课题和科研项目,使之逐步成为西安地区一支地方特色鲜明、优长学科突出、学科带头人荟萃的社科研究队伍。现已形成特色的学科有:历史文化和文化产业研究、民俗及旅游开发研究、社区建设、劳动保障、女性问题研究、青少年与家庭教育研究和咨询服务、文物保护研究、旅游园林景观设计等。这些优长学科的形成,使西安市社科院的科研事业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勃勃生机。

西安市社科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和日本、韩国、泰国、希腊、德国等国家开展学术交流、学术互访以及项目合作。

目前,西安市社科院立足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结合西安经济文化发展和自身工作实际,提出“加强学术研究,向科学要品位;锐意改革,向机制要活力;更新观念,向市场要效益,做大、做强、做活西安人文社科资源”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勇于改制,各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具体措施是:加强学术研究,向科学要品位

西安市社科院从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入手,积极申请国家、省、市各级社科基金资助课题,努力提高科研成果的学术品位。2005年4月,与西北大学合作,申报并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风俗史》(隋唐卷),实现了西安市社科院建院20多年来获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零的突破,现已完成阶段性编撰任务。2005年获准的陕西省社科基金资助课题有:《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建立健全陕西省社会保障对策研究》;获准西安市社科基金资助课题有:《西安文物保护史研究》、《以“四化”理念构建和谐西安研究》、《西安建设世界性文物旅游名城研究》。

2006年西安市社科院继续加强学术理论创新研究,提高研究的境界和标准,确定了由四项目标组成的“精品工程”:一要争取在理论文章入选省“五个一”和市“七个一”精品工程方面有新的突破,力争一项成果入选全市精品工程;二要争取在国家和省社科规划课题的立项方面有更新、更多的突破,争取有一项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和多项省社科规划项目获准立项;三要争取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全国大报和权威期刊上有学术建树,全年力争在全国核心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八篇以上;四要争取在省市社科奖获奖方面有新的突破。

西安市社科院先后在国家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以及西安地区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聘请了9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为特邀研究员,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合作,以改善学术氛围,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此外,西安市社科院还特聘请清华大学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为名誉院长,并先后两次邀请其来院作学术报告。

西安市社科院以课题为纽带,广泛联合西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同研究,***同开发,***同受益,走“小院所,大联合;小核心,大外围”联合研究的路子,以求优势互补,效益双赢。加大对外学术交流的力度,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举办高层次、有影响的学术研讨会。以此增进与著名学者的友谊,加强与院所机构的联系,加深了解,开阔视野,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西安市社科院在科研课题的立项设计、学术水平、发表成果的刊物级别及社会效应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并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量化这些要求,探索完善地方社科类科研管理新型指标系统。与此同时,实行“一帮一、一帮二”的导师制度来培养新的科研人员。也就是一个副研究员必须培养一个年轻科研人员,一个研究员、教授必须培养两个年轻科研人员。尤其注意以课题、项目带动人才的培养,这样既可使年轻的科研人员尽快成长、成熟,又可以促进院内学术研究资源的整合。

锐意改革,向机制要活力

西安市社科院针对行政、科研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从创新事业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入手,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制之路,以改制促发展,向机制要活力。

长期以来,西安市社科院科研处与西安市社科基金规划办公室合署办公,职能交叉,不利于各自开展工作。2005年初,将西安市社科基金规划办与科研处分设,强化各自职能,使社科基金规划办充分发挥其在全市社科基金的筹集、社科规划课题的申报和评审方面的作用;同时,将科研处“解放”出来,使其更好地致力于院内的科研管理与服务工作,以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西安市社科院内部11个中层部门的负责人,按照公平竞争、择优聘用的原则实行公开竞聘,在院内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竞争机制,使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人尽其才、人尽其能的局面。

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管理院内各项工作,西安市社科院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如:制订了严格的考勤请假奖惩制度;探索社科研究的企业化管理方式,使科研人员收入与科研任务、科研成果挂钩,年终兑现奖惩的措施;改革科研成果评审方法,从2005年起,对没有公开发表或未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用的文章,不再按科研成果计算。

西安市社科院在立足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凭借自身在文化资源研究开发和文化项目创意策划方面的专长和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并根据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建了相关研究和创意策划机构。

首先是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调配人才资源的手段,在院内原有传统学科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新设立了西安文物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所、现代企业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传媒与广告研究所等5个适应社会需求的部门,使西安市社科院功能更加完备、机制更加灵活、效益更加明显。

其次是创建西安旅游设计研究院。西安是旅游大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个独立的研发机构来对它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策划、包装,使之更符合旅游市场运行机制和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但西安长期以来尚无这样一个独立的研发机构。因此,西安市社科院向市委、市政府建议成立西安旅游设计研究院,承担起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规划、设计、研究的重任。此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并责成市编办进行可行性研究。市编办以〔2005〕85号文件批准成立西安旅游设计研究院,作为社科院下属的处级建制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目前,设计院已初步完成组建工作,各项业务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更新观念,向市场要效益

西安市社科院在破除思想障碍和更新观念的同时,积极调动西安地区社科资源,进入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和经济开发的主战场,一方面向政府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服务,另一方面加大横向联合,积极走向市场,推进社科研究成果的社会化进程,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积极参与有关西安重大战略决策和发展建设的项目设计和科学论证。西安市社科院的学术带头人和院领导,参与了《西安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西安市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承担了修稿、顾问、评审等工作。参与了西安市“十一五”规划中重大项目以及延安市、榆林市、宝鸡市、安康市、咸阳市、碑林区、莲湖区、临潼区、曲江管委会、城墙景区管委会等单位重大规划和开发项目的设计、论证及评审工作,为西安及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智力支持,树立了社科院智囊团、思想库的形象。

承担一批与重大建设项目有关的科研课题。如亚行三环移民拆迁外部监督评估项目、汉景帝阳陵汉文化综合馆创意策划、西安城墙景区景观系统保护利用总体创意策划、西安城墙景区发展战略规划、曲江“老西安民俗文化主题园”创意设计、唐长安城(含唐皇城)文化复兴计划研究和古都风貌保护研究等项目。

配合城市重大国际、国内会议,组织院内外科研力量搞好研究、宣传工作。2005年3月底,西安市社科院承办了西安“四化”发展报告的理论研讨会。研讨会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和社科院院承办,全国六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讨论和研究,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各方好评。在2005年第四季度西安市组织召开的两大国际会议期间,社科院不但积极参与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年会和首届欧亚经济论坛的前期策划工作,还主动组织本地区的专家学者,举办了世界古迹古遗址大会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研讨会,承担并完成“丝绸之路图片展”和欧亚经济论坛旅游专题系列大会论文的撰写工作,得到市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策划在德国图林根州举办兵马俑故乡文化周活动。为了进一步扩大西安的对外影响,提升西安的开放度和外向度,加强西安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西安市社科院凭借自身优势和特长,坚持“四化”发展理念,按照国际化合作、人文化构成、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经与德国图林根州文化部磋商达成意向,并已签订了协议书,拟定于2006年8月在德国图林根州举办“兵马俑故乡文化周”活动。文化周活动内容由兵马俑文物展、兵马俑故乡民俗展、兵马俑故乡唐代服饰展、兵马俑故乡名家绘画展四部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