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先进部门事迹材料
防疫先进部门事迹材料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事迹吧,事迹是用于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使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有所效仿,从而尽心竭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而如实记载和反映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的书面材料。那么拟定事迹真的很难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防疫先进部门事迹材料,欢迎阅读与收藏。
防疫先进部门事迹材料1
吴贤忠同志,现年42岁,大方县大方镇关井村动物防疫员,负责关井村的动物防疫及协助全镇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几年来,吴贤忠同志积极宣传畜牧兽医法律法规,推广畜禽养殖和疫病防治新技术,带动养殖户致富。他为养殖户留下了一串串闪光足迹,人虽不老,却被大家称为“老吴”。吴贤忠同志是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优秀代表,2007年、2009年、2010年被大方县畜牧兽医局推荐到地区进行表彰,被评为地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防疫员”。
一、刻苦钻研技术,倾心服务群众
吴贤忠同志虽是初中毕业,但积极参加县畜牧兽医局、县扶贫办举办的畜牧兽医技术培训班学习,1986年获大方县畜牧局兽医技术培训班结业证书,2008年取得县职业中学颁发的畜牧兽医技术结业证书。吴贤忠同志平时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向县乡技术干部请教,并注重实践,积累了兽医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吴贤忠同志从1986年被县畜牧局聘为村级动物防疫员以来,可以说是为他提供了更好学习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使他与养殖户走得更近,更方便服务养殖户。他积极参加、县乡组织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较系统地掌握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业务技能。1991年获贵州省农委颁发的“农民技术员”职称证书,1995年获“助理兽医师”职称资格证书。
关井村处于大方县城边缘,人多地少,许多农户以从事养殖为业,但却没有认识到动物疫病防治的重要性,搞不懂什么是病,什么是疫,为什么要依法防疫等等。吴贤忠同志在县城所在地的街道上租了一间房屋,自己出资,配备了冷藏设备和诊疗器械,办起了兽医门诊。除服务于所负责的关井村外,还经常为周边村寨的群众和县城宠物养殖户服务,向他们传授畜禽养殖防疫技术,宣传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知识及畜禽疫病的危害性,回答养殖户的各种疑难咨询。吴贤忠同志在开展咨询服务时,发现大多数养殖户素质低,对防病防疫不能接受,就深入农户家中传授技术,并钻进猪舍牛栏鸡舍鸭场,手把手地传授畜禽养殖饲料配方、育雏技术及疫病防治技术。多年来,吴贤忠同志跑遍了全镇的村村寨寨的所有畜禽养殖户和养殖场,受到所有养殖户的欢迎和信任。
二、搞好动物防检,保障畜禽健康
动物防疫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县畜牧业发展大局。吴贤忠同志牢固树立“防疫无小事”和“养殖成败在防疫”的意识,结合责任片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防疫工作的开展。按照《动物防疫法》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要求,制定了春秋两季重点防疫期以及月月补针的详细防疫计划,储备好疫苗和治疗药品。大方镇的两路口、对江市场每逢赶集日,都有上百头仔猪、500多羽家禽、10多头畜肉产品在市场上交易、流通,吴贤忠同志都积极协助镇畜牧兽医站进行检疫。
对防疫工作吴贤忠同志丝毫不含糊,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开展畜禽防疫注射。主要是进行猪瘟、W病、禽流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鸡新城疫等疫苗注射和卡耳标,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采取一户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对不在家农户的畜禽进行登记补针。建立畜禽免疫档案,并做好档案记录,及时向上级畜牧部门汇报责任片区畜禽生产及疫情动态,积极参加县、乡组织的动物疫病普查、动物疫病监测采血、疫情调查等工作。大方镇每年饲养家畜1.6万多头、家禽5万多羽,吴贤忠同志每年春、秋两季都带头按国家规定,强制对畜禽进行禽流感疫苗、猪兰耳病疫苗、猪瘟疫苗、口蹄疫疫苗注射。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实现重大动物疫情在大方镇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安全、健康的畜牧业发展环境。
三、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吴贤忠同志常年肩背保温箱,手拿注射器、耳标钳,在春秋重点疫情期,风里来、雨里去,早出晚归,除为养殖户注射疫苗,还主动做好养殖和防疫技术服务,消除他们各种思想疙瘩和技术难题。吴贤忠同志依法给养殖户的猪打防疫针、挂耳标,但养殖户不理解,认为打了针就可不挂耳标,给动物防疫员工作带来阻力。吴贤忠同志仔细做好养殖户的思想工作,拿出随身带的《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及各种宣传资料给养殖户学习,边学边沟通,终于让养殖户明白了道理,他们在吴贤忠同志的优质服务下接受了依法防疫。
“哪里养殖户有困难,他就到哪里去,就是除夕之夜或正月初一,只要养殖户一个电话,他就起步上路。”这是养殖户对吴贤忠同志的评价。 关井村养殖户姜招虎每年养猪500多头,今年第一批养的150头猪,一直长势不好,吴贤忠同志得知后主动上门诊疗解难,通过诊断,采取“驱虫、配饲料添加剂、发送饲养环境卫生”的办法,使得这批猪也能按正常生长时间出栏,没有造成损失。
由于吴贤忠同志技术过硬,实际经验丰富,被远隔50公里的长石镇山坝村新兴养殖场和六龙镇头塘村李x养猪场聘为兽医技术。吴贤忠同志从技术、引种、防疫、治疗、饲料配方等方面开展服务,使这些养殖场的猪长得快、不得病,他们都说有吴贤忠同志的技术支持,明年还要扩大养殖场规模。
为促进猪的品种改良,吴贤忠同志参加了2008年地区和县组织的猪人工授精技术培训,技术学成后,在大方镇进行推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猪人工授精800余头,产仔上万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说起吴贤忠同志的不怕苦不怕累,真心为养殖户排忧解难,镇里干部都说:“他干的都是义务劳动,但辛苦没有白花,确实发挥了农村动物防疫员的作用,他是全镇动物防疫员的优秀代表。”
吴贤忠同志克服村级级动物防疫员待遇低、工作艰辛、劳动量大等困难,尽心尽力,服务于养殖农户,服从业务安排,积极完成下达的各项任务,为全县的村级动物防疫员作出了表帅。透过一头头(羽)畜禽,一座座畜禽舍,养殖户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作为一位普通的村级动物防疫员,吴贤忠同志心里踏实,我们但愿吴贤忠同志未来的“动物防疫员”之旅更加辉煌。
防疫先进部门事迹材料237年间,山西静乐县双路乡卫生防疫员王元林为全乡15个村的孩子接种疫苗20万人次,实现了规范接种、安全接种,100%完成国家强制免疫。其间,没发生一起基础免疫传染病、一起接种纠纷。
王元林说,针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都马虎不得。
见到王元林那天,是6月30日。吕梁山东麓的双路乡迎来一场久违的细雨,静谧山乡透着阵阵凉意。
王元林正准备出门,张亮杰的孩子3岁了,该加强接种流脑疫苗了,半月前娃儿发烧不能注射,今儿得再去一趟。他小心翼翼地把疫苗和冰块从冰箱移入随身背的疫苗箱,边穿那件出门才穿的中山装边说,针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马虎不得。
他要去的是15里外的兰家山,从河滩下去,再沿着陡坡爬上去。
61岁的王元林已经这样走了37年。37年中,他为全乡15个村的孩子接种疫苗,接种疫苗达20万人次,实现了规范接种、安全接种,100%完成国家强制免疫。其间,没发生一起基础免疫传染病,没发生一起接种纠纷。
王元林先后获得省级计划免疫先进个人、法定传染病报告先进个人、免疫规划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日前,山西省卫生厅授予他卫生防疫楷模荣誉称号。
苦点累点不怕,就怕误了娃娃。
山西省静乐县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在王元林童年记忆里,就有天花、脊髓灰质炎、流脑等疾病流行。他亲眼看到这些传染病夺去很多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初中毕业后,王元林选择了在县卫校读书。1973年毕业返乡后,他成了全县第一代乡村防疫员,那时候,因为知道怕,就更懂得自己身上的责任有多重!
起初,大山里的人不大明白,自家孩子没病,为啥要挨那一针,还吃那些红红绿绿的药丸丸?王元林只能一趟趟地找上门,一家家地做工作。兰家山村的赵桃娥是个聋哑人,家里3个孩子都到了接种疫苗的年龄。王元林几次上门,任凭怎么说、怎么比划都不行。好不容易请人帮忙用哑语把道理说清了,可赵家又拿不出钱来接种。王元林二话没说,自己垫钱给3个孩子打上了疫苗。
王元林每到一村,总要打听谁家快生孩子了,谁家刚生了孩子。一有新生儿的消息,他就立即上门,为孩子建起健康档案。春去秋来,看着王元林一趟趟地跑,听着王元林一回回地说,乡亲们明白了:这疫苗,谁打上,对谁好。
为了不漏掉一个孩子,王元林走遍山乡,风雨无阻。去年春节刚过,大雪纷飞,正好李天亮家的新生儿到了接种期。王元林背起药箱,深一脚浅一脚地直奔10多里外的南黄苇村。两个多小时后,当满身是雪的王元林撩开李家土窑洞的`门帘时,李天亮惊诧地说:这么大的雪你还来?王元林却答:这么大的事,我怎能不来?
一次出诊的路上,天忽降大雨。坡陡路滑,王元林左膝盖重重磕在石头上。他挣扎着爬起来,一瘸一拐坚持走到大山深处完成接种。他的左腿从此落下毛病,不能弯、蹲不下,天一凉就疼。跑山路最费的是鞋,王元林每年要穿坏老伴亲手做的七八双布鞋,布胶鞋一年也得两三双。他说:苦点累点不怕,就怕误了娃娃。
为了娃,多跑几个来回算个啥?
那天,在张亮杰家,王元林仔细给孩子测过体温后,才给孩子接种了流脑A+C疫苗。张亮杰有些不好意思,打一针害你跑两趟,还下着雨!王元林认真地说:发烧是典型的接种禁忌,带病接种是害了娃。为了娃,多跑几个来回算个啥?
如今,双路乡的许多老乡都能说出接种疫苗的禁忌常识:感冒、发烧不能打;吃鸡蛋过敏不能打;糖丸必须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服下,水温千万不能高这都是王元林走家串户宣传的结果。
为保证疫苗安全有效,王元林常年养成两个习惯:不管多远的路,他从不在外过夜,以保证便携式疫苗箱维持正常的低温;一进家门,不管白天黑夜,首先要按一下房灯开关,看是否停电。一旦停电,他就立即将冰模板一个个挪到冰箱冷藏室,以确保疫苗质量。王元林说:一个细节把握不好,就会出大事。
王元林出门喜欢穿4个兜的中山装,兜里总装着几个64开大小的本子。在他家一个纸箱里,这样的小本本有几十个。小本本上详细记录着孩子的名字、所在村庄、父母姓名、出生年月日,曾经接种的时间、疫苗名称,还有每次疫苗的批号、日期、产地和生产日期。每个月,王元林都要根据小本本自行设计一张疫苗接种行程表,哪天去哪几个村、哪个村有几个孩子需要接种,都做了标注,一个都不漏。
王元林生活中,一切都围着疫苗转。一次,王元林高烧39摄氏度,人躺在床上,心里却想着10里外的砚湾村,那里有个孩子等着接种。接种疫苗有规程,不能错过周期,他给自己打了退烧针,就头顶烈日出门了。今年春节,狼儿沟村老赵带着1岁多的孙子回乡过年,正月初八就要返城。初七一大早,王元林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18里外的狼儿沟村。看到王元林冻得发僵,老赵心疼地说,晚打一针不要紧!王元林却说:接种晚了,惹上些病,我可就害了你们了!
乡亲们待见咱,比啥都强!
王元林生活的神家村,是双路乡政府所在地。这些年,村里盖新房、建小楼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还开回了小汽车,王元林的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住了20多年的两间老屋漏雨走风,老伴说,要翻修得四五万元,修不起呵!现在老两口借住在同村的二女儿家,家里除了公家配给的电冰箱和一个文件柜外,没什么值钱的家什。
在王元林心里,觉得最亏欠的就是自己老伴和两个女儿。王元林的工资起初只有26。5元,到上世纪80年代,涨到每月60多元,至今,他的工资也只有370元。30多年,王元林没给家里挣回什么家当,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家里的6亩责任田。因经济拮据,大女儿只上到小学六年级就辍学,二女儿初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去了。由于王元林常年奔走在山乡,家里的农活全靠老伴一个人操持。提到老伴,王元林有些哽咽:她懂得我,我感谢她!
王元林也有不少开心事。我管的辖区,我管的事,娃娃们没一个耽误,都健健康康的。还有许多事,也让王元林感到欣慰。前年,在外打工的女儿、女婿回村盖房。动工那天,没有打招呼,前村后邻的乡亲们都来了,大工、小工全都不要工钱;地里的农活老伴一个人忙不过来,总有乡亲过来帮把手;走在山间,谁开车或骑车碰上了,都会毫不犹豫地停下车,捎他一程
想想这些温馨事,王元林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乡亲们待见咱,比啥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