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街亭古镇,是三国时期的那个街亭吗?
开宗明义,我要给出否定的回答。
作为三国时重镇之一,街亭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作用,是蜀魏必争之地,也是有争议的历史地名。街亭究竟在何处有很多不同的答案:
或认为街亭就是街泉亭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陇城东北六十里处;或说街亭在三国时的西县境内,即今甘肃天水市的街亭镇;甚至还有人说街亭是隋代汉川郡西县境的街亭山,在今陕西勉县境内。
在以上三种说法中,根据今人的研究成果,最后一种是完全错误的。说街亭在今天甘肃天水街亭古镇的,可见于陈可畏先生的《街亭考》,但这个说法是很可疑的。
根据陈先生的考据,街亭在今甘肃天水市的街亭镇,而且该地以东的渭水南部有一条通往关中的古道。张邰率领的援军就是由此道西达街亭的,马谡的军队也是想由此道循南山东进,强占陇山,封锁魏军西援的通道的,这就是所谓的“陈仓—陇山—上邽大道”。
如果说,在今街亭镇以东的渭水南部地区,确实有一条通往关中地区的古道,那么《街亭考》的上述说法显然是有道理的。而问题正在于今街亭镇以东的渭水南部地区并没有这么一条古道,这就是我怀疑《街亭考》的关键点。
古今道路的分布,必然要受地形的影响和制约,在没有现代化生产条件的古代社会,尤其是这样的。街亭镇以东、渭水南部的今天水县北部,是秦岭北部的黄土梁赤沟壑区。这里多被厚层黄土覆盖,地表起伏,沟壑纵横,海拔在1100米至2000米之间。
秦岭是东西走向的山脉,而这一带发源于秦岭北坡的大小河流,由南向北流入渭水,冲刷成一道道深谷。这些高山深谷严重地阻碍了当地东西的交通。不要说远在10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就是今天由街亭镇沿渭水南部往东,也没有一条通往关中的公路。现在沿渭水河谷修建的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也是一条翻山越谷的险道。而且每逢雨季,山石坍塌,铁路运输不得不因此而中断。今天尚且如此,古代这里更是无法通行的。
至于街亭镇东南的天水县南部地区,正是北秦岭山区。这一带山势陡峻,海拔在1000米至2300米以上。天水县东部山地为小陇山林区,今天这里的人口密度也比较小。古代这里是森林区,没有城邑,也没有东到关中的道路。
现在山天水县东的东泉通往该县东南的利桥的公路,也是由利桥往南,绕道经由甘肃两当、陕西凤县两县境,而后又大致沿宝成铁路线通往关中地区的。这条公路也没有从天水县东部直接通往宝鸡市。之所以如此,就是受到山川地形的影响和制约。这也说明,街亭镇以东的渭水南部地区,在古代并不存在一条直接东达关中的道路。
上述论证说明,《街亭考》中所说的由街亭镇往东、沿渭水或秦岭的“陈仑——陇山——上邽大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既然如此,那么张邰的西援大军也就不是经由此道到达天水一带的,同样马谡率领的先锋部队也不会由此道循南山东进去强占陇山,封锁魏军西援的通道的。这样一来,《街亭考》所说的街亭即街亭镇,也就失去了它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因为街亭镇并不在张部西援军必经的交通要道上,所以张邰与马谡的部队也就未必在此相遇,这两支军队也就不会因之而进行激战了。即使两军相遇,发生激战,那么街亭一役的失利,也决不会产生导致诸葛亮初出祁山全局失败的严重后果的。
而且,所谓的“陈仑—陇山—上邽大道”,不仅在山川地形上来看是行不通的,在古代文献中也是没有根据的。很多历史记载证明,沟通关中和陇右一带的古道,并不是经由渭水以南的天水县境的秦岭的,而是翻越渭水以北的陇山和六盘山南段。而且这条连接今关中和天水地区一带、逾越陇山的道路,远在春秋初年已经成为秦人往来的通道了。
可见,《街亭考》是甘肃天水街亭镇的说法是可疑的。
要确定街亭的具体位置,有一个问题非常关键:即诸葛亮初出祁山时,张邰的西援大军到底经由何地到达陇右的呢?根据《三国志·张既传》中记载,张邰的军队是由关中经陇山前往陇右的。
从魏国陇西太守游楚的分析来看,蜀军若能切断魏军西援的通道陇山,那么一月之中,陇西吏人不攻自降。由于蜀军未能断绝陇山通道,结果使魏国诸军上陇,诸葛亮失败而走。
由此可见,当时陇山道对于魏、蜀两方都是势所必争的要害之地。争战的双方对此都是深明利害的,对于足智多谋、精通兵法的诸葛亮来说,尤其是如此。既然魏军是经由陇山到达陇右的,那么诸葛亮命马谡向渭水以北的陇山地区进军,就成为势所必然的军事行动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封锁魏军西援的通道,才能瓮中捉鳖,攻占陇右诸郡。
如此说可以成立,那么张邰与马谡两军激烈争战的街亭也就只能在陇山地区的某地,而不会在《街亭考》所说的渭水以南的地方,这就排除了街亭在甘肃天水街亭镇的可能性。
已如上述,诸葛亮初出祁山时,魏国的西援军是由陇山进入陇右的。但古代的陇山有几条通道,魏国的援军究竟是由哪一条通道到达陇右的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诸葛亮再出祁山时魏国援军的动向中找到一些线索。
《三国志·张邰传》中说: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都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邰追至木门,与亮兵交战……”
这说明诸葛亮再出祁山时,司马懿、张邰等的援军,由长安到今陕西千阳,而后“二日兼行”,到了陇右的汉阳,而且该军还行经略阳(今甘肃秦安县陇城镇)。如果渭水以南真的有一条“陈仓—陇山—上邽大道”,那么司马懿、张邰就理应先进军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然后循南山西进,直达上邽。
可是为什么司马懿和张邰要往渭水以北、地处千水河谷偷偷进军呢?而且张邰还往远离渭水的今甘肃秦安县陇城镇进军,这又作何解释呢?
按照《街亭考》所说的行军路线,是根本无法解释的。我认为,司马懿和张邰的援军的西行路线是:由长安沿渭水西行,再顺千水河谷西北行,再西北行,越过陇山,经略阳,然后到汉阳。这又再次说明“陈仓—陇山—上邽大道”是并不存在的,而且也说明街亭在天水街亭镇说是难以成立的。
总之,上述论证说明,诸葛亮再出祁山时,张邰等的援军是经由略阳东的陇山道进入陇右的。这条道路就是东汉初年来歇“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经至略阳”的故道。既如此,那么就有理由认为,诸葛亮初出祁山时,张部的西援军也是途经这条道路进入陇右的。理由如下:
第一,古代的陇山道虽然有好几条,但从长安到天水的路程来看,鸡头道和瓦亭两道远在北面的大陇山地区,比较远。陇关所在的南面小陇山道虽然是最捷近的一条,但它“岩障高险,不通轨辙”,是不宜于大军通行的。
因此相比之下,地处大小陇山之间的略阳东的陇山道,是比较捷近的一条道路。诸葛亮再出祁山时,司马懿认为到汉阳“二日兼行足矣”,就是证明。
第二,陇山横亘于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刚好遮断了关中与天水之间的去路。陇山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发源于它的东坡、西坡的河流都各自东西分流,没有切穿它的河流。因此古人要经由陇山,就必须利用地形,或选择比较长的河谷,或以东西两坡有水源相对应的河谷作通道。
而在略阳东的陇山地区,东坡有千水河谷,西坡有略阳川(即流经今甘肃张家川和秦安两县的五营河)河谷。这两条河谷比较接近,作为通道在地形上是有利的,再者此道在东汉初已经人工开凿,已被用作军事通道了。因此,张邰必然要利用这一条既比较捷近、又宜于大军通行的道路的。诸葛亮再出祁山时,张邰经由此道就是证明。
第三,略阳西汉时属天水郡,东汉时属汉阳郡,三国时属曹魏的广魏郡。东汉初,当来歙攻下略阳时,隗嚣“自悉其大众围来歙。公孙述亦遣其将李育助嚣攻略阳,连月不下。”这双方激烈的争夺,说明了略阳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基于上述理由,可以认为,诸葛亮初出祁山时,张邰的西援军是经由略阳以东的陇山道进入陇右的。
上述分析说明,当时魏、蜀双方进兵略阳以东的陇山,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诸葛亮命马谡进兵略阳以东的陇山,既可封锁魏军西援的通道,声援“叛魏应亮”的安定郡,又可乘势夺取略阳的积谷,就地取食,以解决蜀军军狼不继这一难题,这就可为其夺取陇右几郡奠定基础。
而张邰进军略阳以东的陇山,是一个针锋相对的行动,正是为了打破蜀军的封锁,也正是为了保卫略阳的积谷,从而把蜀军逐出陇右。
这种攻守的形势和利害,决定了双方在这一带必然发生激烈的争战,而且这一争战的胜负又对战争的全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而诸葛亮初出祁山时的街亭一役正是这样的。这就说明街亭就在略阳以东的陇山地区,而不在渭水以南的天水街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