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影响感知

距离能产生美,距离也能产生隔阂。距离的“二律背反”是影响人类各种空间行为的重要因素,也一直是地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和热点。在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的相关研究中,距离也被研究者视作构建旅游者空间决策模型、探索旅游者行为规律的重要变量,是旅游者决定是否出游,何处出游以及选择何种线路出游的系列复杂决策的重要依据,对旅游活动起着意义深远的影响。已有的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型多使用简化的距离(静态化、数值化的空间物理距离)变量,虽然能够有效的简化了研究方法,提升了研究效率,但是这一简化的过程也可能影响到了其研究结论的质量。而感知距离由于能够反映大尺度空间中旅游者对当下所在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彼此相距直接不可见的场所间空间距离的信念、反映旅游者对空间实际距离信息经过个体社会、文化、生活经历加工的认知结果,因此,相比实际距离感知距离能够更好的解释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许多学者也指出如果没有考虑感知距离,那么针对旅游者目的地决策行为的分析和预测则有可能被误导,也可能是不完整的。

虽然感知距离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肯定,但其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应用仍存在悬而未决的谜题。首先,由于感知距离属于心理学、行为学、地理学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不同学科对其界定各有侧重,因而有关感知距离的定义、内涵学界还尚未达成***识。其次,在有关感知距离作用于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的内在机制上还存在理论争议,这一机制是包含“摩擦力”“吸引力”的复杂动力系统,而现有的旅游者目的地决策模型多片面地将其作为约束条件处理,无法充分揭示这一动态系统的内在运行规律。再者,对于感知距离作用于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的应用实践也存在困难,主要体现在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虽然一直被告诫应当重视感知距离,但是感知距离的实证研究成果仍然非常缺乏,目的地营销机构无法确定到底如何通过营销措施来影响或者是缩短旅游者的感知距离。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认为系统的梳理已有的感知距离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审视距离作用于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动力机制,从而更好的解释和预测旅游者目的地选择行为,而这一探索在时空压缩、全球化、个体化、流动性进程日益加快的新时代背景下尤为重要。

2

研究过程

首先,本文对感知距离的定义与内涵做了梳理,并且比较了多重维度的“感知距离”(心理距离、时间距离、文化距离、社会距离、空间距离)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其中心理距离被认为是感知距离的综合维度的***同结果,而空间距离被认为是其他维度距离产生的重要原因,构成了复杂维度感知距离的空间基底,因此我们此次研究的核心也聚焦于空间感知距离。感知距离复杂的维度之间密切相关,作用机制相似,相互影响,我们对多维度的感知距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通过图一对感知距离的复杂维度进行了呈现。

感知距离在研究设计中作为解释变量还是被解释变量有不同的研究视角,且伴随认知心理学、行为实验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我们对作为解释变量的感知距离和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感知距离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做了进一步梳理,并且对感知距离主要的测量方法做了技术性比较,梳理了其适用范围与情景。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感知距离的相关研究还存在理论研究体系不够完善,作用于行为的机制探索不够全面,动态的、细分情境因素的探索不够深入,对于不可视空间、大尺度空间范围的测量技术还相对缺乏,实践成果较少等方面的不足,并且指出正是由于理论的缺失、机制探析的不足、技术的缺乏,感知距离的旅游研究实践才面临的诸多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