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渡镇的历史沿革
原属河北省房山县。1958年3月房山县划归北京市,并与良乡县合并为周口店区后,改属周口店区。同年成立马安人民公社,分别为十渡、六渡管理区。1961年改称十渡和六渡人民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分称十渡乡和六渡乡。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燕山区和房山县,成立房山区。1990年2月,两乡合并,改为镇建制,始称十渡镇。镇辖境与原来二乡辖境相同。
全镇地处太行山深山区,山峦起伏,山峰与峡谷交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在大洼尘,海拔1210.8米;最低点在西关上,海拔135米。拒马河(又名涞水)自西而东蜿蜒流经十渡镇境南部,村落大都沿河谷沟峪分布。境内年降水量594.2毫米。土壤主要是褐土、碳酸盐褐土、淋溶褐土,有局部山地棕壤分布。植被以荆条、绣线菊、酸枣灌丛为主,中山地区有少量辽东、山杨、柏树分布。拒马河蜿蜒迂回,穿山而过,宛如一条玉带,与峰林映对,相得益彰,是中国北方少见的喀斯特峰林地貌景观,有“青山野渡,百里画廊”之美誉。
全镇耕地2686亩,农业生产以种植小麦、玉米、谷子为主,有少量水稻。果品主要有柿子、核桃、桃、杏、红果、花椒等,是著名的“房山磨盘柿”的主要产地之一。养羊较多,养鱼已形成规模。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现有小学1所,卫生院1所。各村有集体或个体卫生室。境内主要文物古迹有老帽山下的六烈士纪念碑、卧龙山头上的平西抗日烈士陵园、十渡村南的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西庄村西的赵然墓、西关上村的古城址等,均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十渡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荣获北京市“八达岭杯首都十佳好去处”奖;被市政府批准为市级唯一旅游专业镇、市级文明景区、市级风景名胜区、市级优秀景区、北京市经济结构调整示范镇;还是国家体育训练总局攀岩、蹦极训练比赛基地,国家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并通过国家旅游局“AAAA”级景区评定;还是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区,房山世界地址公园八大园区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30条黄金线路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去成建设市级示范点。
历史上主要自然灾害是水灾。1917年、1939年、1963年、1973年、1986年,2012年7月21日。皆发生过严重水灾,有的地方伴有泥石流,毁坏耕地,冲塌房屋,造成粮食和果品减产。
十渡交通便利,京原铁路贯穿全境,并设有十渡、平峪两站。京宝公路、108国道呈“十”字形从景区中心通过,还有836路、16路、游10路旅游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