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所包含的中国元素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上海世博会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是世博会呈现给世人的第一展品。它将怎样展示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世博会倒计时300天来临之际,记者探访了进入冲刺阶段的中国国家馆建设工地,一睹“东方之冠”的真容。

中国的才是世界的

“从头至尾,中国国家馆的设计都有一个原则,就是让人远远一看,就知道这个建筑一定是中国的。”在设计者看来,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这就是中国国家馆的最大亮点。

如今,这一理念已化成一抹美丽的“中国红”。记者登上中国国家馆60.6米高的屋顶观光层,这里今后将是整个世博园的制高点。近观,一轴四馆、阳光谷以及地区馆正在建造的屋顶花园尽收眼底;远眺,卢浦大桥、东方明珠等上海标志性建筑一目了然。

而站在这样的高度,聚合起来的“中国元素”更加夺人眼球。目前,中国馆区由国家馆和地区馆、香港馆、澳门馆组成。国家馆和地区馆这两部分的空间位置与取向,分别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国家馆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高耸其间,形成开扬屹立之势;地区馆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国家馆之下,形成浑厚依托之态。

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匠人营国”中的九经、九纬之道,成为国家馆屋顶平台建筑构架的文化基础。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则成为国家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从黄浦江对岸远眺,其气势有城郭墙垣之威武;从世博轴上近观,其形态如楼台门第之高耸。若沿江而下,轻舟渐近,则可见国家馆以浦东陆家嘴现代建筑为背景,雄踞浦江之滨。

而平卧于国家馆之下的地区馆,它的四面或以台阶步道,或以园林小品与周围环境巧妙衔接;建筑外观上还镌刻着古代叠篆文字,悬挑在基地最外侧的环廊立面,印出中国历史朝代名称,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为休憩设置的小品表面,则镌刻中国各省区市名称,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和各地区间的团结与进取。

“悬空穿外衣”奥秘何在

形如“东方之冠”的中国国家馆,如今已有近一半面积“穿”上了“外衣”,那标志性的“中国红”,更引人注目。

中国国家馆的红色并不是用油漆刷上去的,而是由5000多块红板组成,整个国家馆的外墙,还包括1232块玻璃。中国国家馆从33.3米的高度起,层层外挑,呈拱斗型。由铝板和矿棉制成的红板,每块重约44公斤;而长达4米、宽1.35米的三层夹胶中空玻璃,比红板还要长一半,每块重达390公斤,且要以135度的外倾角斜铺在外立面上……高难度的“着装工程”紧锣密鼓,现场却见不到任何脚手架。

“悬空穿外衣”奥秘何在?“这种能够悬空作业的平行移动电动车,帮了大忙!”上海建工四建项目部现场技术负责人颜洽愉介绍,借助这台“新式武器”,施工人员无需脚手架,也能到达合适的作业点,实施板材的吊装和安装。

预计到今年8月份,整个国家馆约6.8万平方米的内外墙体以及四根立柱的“外衣”都可安装完成。与此同时,国家馆其余部位也都在同步“就位”。预计9月底,整个中国馆展区就将正式移交,进入布展阶段,年底正式竣工,向世界亮相。

寻觅“中华智慧”之旅

上海世博会要向世人展示“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中国国家馆将向中外游客拿出怎样的“绝活”呢?“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这是明年5月1日,中国国家馆将撩起的神秘面纱。

目前中国馆的展示深化方案已基本确定,与“内心的红”相协调,中国国家馆展示也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中国国家馆的整个展示,将是一次寻觅“中华智慧”的旅行,一次体会智慧真谛的感悟。比如,中国古代讲究“道”,讲究“和”,注重各方面关系的协调,特别是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点对于当代应对气候、环境与能源危机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样,对于当前方兴未艾的环保科技、新能源产品,中国也最有需求、动力和实力去研发、应用,从而为未来世界作出更大贡献。这些理念在中国国家馆三层展示大厅都会有精彩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