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一个新产品的诞生
前段时间在做一个在线旅游行业的某垂直领域的自建产品项目,有幸身为产品经理,亲自经历了一个产品从无到有的全部过程。由于公司业务的特殊性,之前没有做过面向市场的自建项目,毫无经验,因此产品诞生的整个过程磕磕拌拌,团队一直处于摸石头过河的状态,但经历后,发现收获颇丰。现结合这段时间关于产品设计的思考及阅读的产品设计流程相关文章,做一次阶段性的产品设计相关知识的梳理、总结和输出。
一个产品的诞生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领导者拍脑门产生了一个idea,组建团队启动项目,开始构建产品;
-方式一大多都是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夭折,或者是产品上线后没人使用,最后不了了之。这也是很多初创小型创业公司走向失败的原因,前期没有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来研究用户及市场发展状况,也没有摸清楚行业的发展趋势,就凭一个突然产生的idea就立马开始闭门造车,更可怕的是可能产品设计开发周期还持续了几年,最终上线发现产品市场反馈一般,不得不宣告失败。
2.业务驱动型-由产品经理对公司某项业务进行理解梳理和分析,从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等方向思虑,产出需求文档,设计开发测试按各自流程进行相关工作,构建产品;
-由于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公司现在的主流产品设计开发方式就是采用的方式二,产品经理提供需求文档,设计师进行用户研究、需求分析等相关工作,然后将需求转化成用户界面交由开发进行开发测试,最终产品上线。这种方式能够诞生优质产品必需依赖专业素质足够优秀的产品经理。
3.产品驱动型-产品经理投入时间及资源对某行业进行商业价值分析,结合企业的自身业务优势与行业发展趋势找到一个切入点切入市场,并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产品构建;
-这种方式是通过对自身优质资源、行业发展及用户进行客观分析,从而产生的可行性产品构想,这样打造出来的产品进入市场成功率才会更高。
这个自建项目较特殊,是设计团队自己组队打造一个面向市场的商业化产品,因此我们采用的是方式三。下面将具体讲一下产品驱动型产品从无到有的基本流程,从团队组建到产品概念产出,最后总结出两套产品设计可遵循的流程方案:
1.传统的互联网产品设计流程
2.精益互联网产品设计流程
一、传统互联网产品设计流程
下面对上述流程中所涉及到的某些重要环节进行简单说明:
1.头脑风暴
在项目启动之前,通过对自身所在公司所有业务方向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摸清楚公司现涉及的的业务区域范围。也就是了解公司在做哪些业务,公司的优势是什么,在哪些领域后期公司能提供优质资源。
召集团队进行头脑风暴,发散创意想法,但想法必需是在公司业务区域范围内,或在这个区域内衍生出的相关想法。最后对想法进行汇总、分析、筛选、投票,确定产品设计方向。
2.市场及商业价值分析
确认产品的主要方向后,就要大量收集该方向市场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市场背景、市场规模、市场发展趋势、市场发展空间、竞争对手产品等。分析产品主要功能、需要投入的资源、后期收益回报、风险等。最后产出市场分析文档(MRD)和基于商业目标或价值所描述的产品说明-商业需求文档(BRD)。
3.产品立项及评审
对所选的产品方向的市场及商业价值进行分析,其实就是对头脑风暴产出的结果这种假设进行一次市场前期验证,若没问题就可以进行项目立项并评审。确立项目人员、目标、计划等项目相关信息。
4.用户研究
通过问卷、用户访谈、用户模型等方式收集用户信息,对用户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在用户的维度再次验证产品方向,又进行了一次低成本试错。
5.需求分析
分析目标用户为达到目标会出现的用户场景来确定产品功能点,并制定功能优先级,绘制业务流程,串联功能模块。
6.撰写需求文档
结合需求分析的产出相关材料,将产品从概念转化成可设计、可开发的文档。
产物为需求文档(PRD),大概包括:功能点模块描述、功能结构、用例说明、业务流程、功能点描述、特殊状态说明等。
9.可用性测试
在完成视觉设计及评审后,拿到视觉设计稿,就需要招募用户,制定测试任务和脚本,对产品核心功能流程进行可用性测试,记录用户的行为、想法、问题,并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图文并茂、有理有据的针对不同人物提出产品的改进建议。在产品开发之前对产品进行可用性测试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找出产品所存在的问题。
二、精益产品设计流程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太快,机会稍纵即逝,很多创业公司有idea,为了能更快的进入市场,先入为主,抢占市场份额。但与此同时也不能脱离用户痛点、刚需、市场这三个成功产品必备要素,因此精益产品设计流程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保证快的同时不抛弃产品的本质。尽早让真实用户体验产品,从而验证产品的构想是否满足用户需求。
1.产品构想
关于产品的构想,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产品设计。
1)构建PSPS模型
对团队脑暴出的创新点作出假设成立,然后搭建基于人物(Persona)、场景(Scenario)、痛点(Pain)、解决方案(Solution)的模型,基于这四个维度对创新点进行剖析、填充。
2)用户研究
对PSPS模型中定义的目标用户进行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到的结果验证上述模型中的用户场景,结合场景,分析用户的痛点是否真实存在,解决方案是否可行。
3)产品设计
对验证后的结果进行产品设计,产出高保真原型。
2.产品打造
打造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简化可实行产品。
MVP 的功用就是让你拿来接触客户,从很早就根据客户的回馈来改进你的产品。典型的错误就是窝在家里做没人要的产品 ,却自以为很有进度。大家的经验是,使用者要的东西往往是非常容易做的,但是也是最容易被你忽略的,如果你不一开始就跟用户接触,就很难知道这些内幕。
在这个阶段,基于产品设计的到的交互原型、视觉设计方案,对产品进行打造。在mvp产品的打造阶段,不需要实现所有功能,只需要让产品具备核心的产品价值,让用户在开始使用时可以感知到产品的核心价值即可。
3.产品测试
打造出MVP产品后,下一件事情就是招募产品的目标用户进行小范围用户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不断的对产品进行优化,直到能面向大众发布、上线。毕竟越早发现问题,才能越早解决问题。
4.产品迭代
产品上线后,根据市场所反馈的各项数据和用户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功能、版本进行产品迭代。迭代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成长、成熟的过程。
此篇文章关于设计流程的简述有可能站位高度不够,结构不清晰,行文不流畅,毕竟工作及写作经验有限。但我用我的思考写我的文章,你用你的判断力去阅读,都会有收获。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问题:
1.工资太低;
2.其他奖励额度太小,没有吸引力;
3.除了统筹人,有可能项目团队其他某些成员没有主人翁精神,不是产品目标导向,站在产品或项目的角度考虑过少,只在乎自己会投入多少的时间及精力,最后能拿到多少资源;
4.产品上线后跟踪迭代过少(多数产品上线后基本不管了),一个正常的产品应该是第一版本上线会出现很多问题,后续一直要持续迭代优化。结果是最后导致项目成员成就感不足,积极性下降;
5.开发能力不足,导致最后上线产品和视觉稿差异较大,导致成就感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
6.项目统筹人不是产品经理,却干着某些产品经理要干的事情,导致精力有些分散,既要做好项目管理,也要做好交互设计,其实要仅仅做好交互设计这一件事(精通)也很难,个人认为可以进行拆分,成立产品经理这个岗位;
7.在取不到市场反馈数据的情况下,仅仅以产物的质量和流程的完整性来评判一个人的专业能力感觉不妥。比如说创新性可能会给团队带来一些隐性的贡献,但能以怎样一个维度来衡量体现呢。 除开项目之外,对于团队的积极贡献(不是新闻稿那些==,比如献言献策解决团队中的问题、提高外部影响力等)的能否纳入考量,对于团队贡献, 是否能结果导向更重于过程导向,不论过程,只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