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刘禅时代(22)

东部战况如此,我们来看看西部的情况。

西部的战况与东部截然相反,姜维在战役开始就上报朝廷告急,刘禅反应也很迅速(危及到自己的皇位,阿斗不是傻子,自然动作很快),派遣了名将廖化前往姜维处救援,此外派了后五虎上将里硕果仅存的张翼,和辅国大将军董厥前往阳安关增援。

姜维是何等人物,一看就知道魏军的真实意图,这次是准备彻底灭亡蜀国,不是来小打小闹了,于是召开军事会议,布置战术。

会上众人各抒己见,纷纷表示魏军(邓艾)多年以来反复多次和我方交手,互有胜负,此次也不例外,我军只要固守城池,任邓艾水平再高,也很难攻克。

姜总司令发表演讲,指出此次魏军的战略的真实意图,即倾全国之力来灭蜀。我方虽然可以和邓艾、诸葛绪平分秋色,但真正的主力钟会的十多万部队会一路打到成都,届时就不堪设想了。

因此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立刻撤军,前往阳安关汇合,依靠天险抵御敌军。

众将纷纷表示赞同。

于是姜维军立马撤退,快马加鞭地往东面奔去。

可是没想到此时诸葛绪军已经抄到他们身后,断了后路,摆明是要困住他们在西部。自然,这个对姜维来说不算什么大事。

三国后期三英(姜、邓、钟),实力超越其他人一个档次,其中军事方面姜邓两人旗鼓相当,钟会略逊之。诸葛绪虽也是雍州刺史,边疆大将,对阵姜维还是有差距。

姜维改变行军路线,从东进调整为北上,同时放出风声,扬言攻打诸葛绪的后方营地,造成了一种东边魏军南下灭蜀,西部蜀军北上打魏的奇特光景。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非常简单的声东击西,蜀军自保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去主动进攻魏国都城。

我估计诸葛绪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姜维如果真的北上,第一个目标就是诸葛绪的大本营,虽然攻打魏国都城有点天方夜谭,但是要把诸葛绪的大本营攻下确是非常有可能的。

一旦老窝被端,诸葛绪的立身之本就没了,届时魏国再怎么强大和他就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国家大义固然重要,个人利益更是关键,为了自己,哪怕是敌方有诈也不得不防,于是诸葛绪全军急速退后三十里,以防姜维偷袭。

事实证明这就是姜维的诡计,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引开诸葛绪,好让自己直奔东边而去,眼见诸葛绪如此听话配合,那不赏脸实在是不好意思,于是姜维军如离弦之箭一路东进。

等到诸葛绪确定是姜维的空城计,再想去追赶,已经来不及了,两队的距离相差足足有一天的行程。

姜维在诸葛绪的“帮助”下顺利逃出包围圈,意气奋发准备应敌,但却在途中得到“噩耗”,阳安关已经失守,蒋舒投降,傅佥战死,汉乐二城被围困,形式危急万分。姜维十分震惊,整天愁眉苦脸在思索下一步该如何应对。而身边的将士们也有些茫然,不知该去前线还是退守成都。

此时,前来增援的廖化军也到来了,没多久张翼、董厥军也抵达,四路军队集合,又让姜维感觉增加了信心。

四人连夜开会讨论,最后一致认定,在目前关中沦陷,天险关卡告失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前往剑阁。

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西有相连的小剑山和大剑山,地形险峻,道小谷深,易守难攻,且是通向成都的唯一可用通道。姜维利用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在此列营守险,以期扭转战局。

事实证明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钟会此后再也没法前进一步,要不是邓艾突发奇想,历史性地提出了那个震惊千古的战略的话,魏蜀之战就可以结束了,大家回家升官的升官,退休的退休,该干嘛干嘛。

而除了内部深挖,刘禅也请了外援,他派人向东吴求救。

吴蜀同盟四十年,虽然吴国皇帝换了又换,但两国关系始终不变,且唇寒齿亡,孙休也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派出丁封、孙异等人前去救蜀。

之前诸葛绪被姜维耍,犯了第一个错误,让蜀军顺利逃脱,此刻他面临着第二次抉择,是东进与钟会军汇合,还是西退与邓艾汇合。

正常来说他应该找邓艾,因为这次的战略部署是他与邓艾一起行动,因此有问题的话也应该找邓艾,不过他最终选择了找更高一级领导,总指挥钟会。

这是他犯的第二次错误。

钟会本来就对邓艾看不顺眼,对他的手下更是不屑一顾,更兼着他怀有自己的目的。这次诸葛绪带兵来投,钟大将军于是借口他犯了错误,需要回国改造,一番思想教育后特批休假式治疗,派专车(囚车)送他回国,顺便把他的三万兵马收归己用。

俗话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可惜诸葛绪同志就是犯了相同的错误,于是没救了。

不过事后的发展来看,钟会送他回国倒是救了他一命,因为就在灭蜀不久之后就发生钟会之乱,三英全部命丧黄泉,而诸葛绪得以远离是非之地,继续在晋朝做官逍遥,此乃后话。

钟会占领阳安关后继续西进,途中路过了定军山,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地方了,昔日黄忠在此力斩夏侯渊(夏侯霸父亲),成就不世之功,也奠定了蜀汉基业。一代伟人诸葛亮逝世后将墓地也放在此处,钟会是谋士出身,对于战争一向是攻心为上,之前在汉城就致信蒋斌要求给蒋琬扫墓,如今诸葛亮墓就在此处,岂可放弃此等良机。

说起诸葛亮的祠庙,真是一段复杂的历史。

当年孔明病逝,举国哀悼,在举办了所有祭祀典礼后,百姓们强烈要求为孔明立祠庙,以便每年祭奠。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实际缔造者之一(功劳最大),功震寰宇。又是刘禅的相父,等同于父亲,立祠庙是理所当然的,这也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

可是奇怪的是,虽然民众呼声几乎要上天,各地官员的请愿书堆积成山,可是刘禅竟然无动于衷,最后下令禁止给孔明立祠庙。

所有人都傻眼了,不断地有人在问:为神马?

朝廷给的官方解释是:礼秩不符。

简单点来说就是不符合规定。

原来是这样的,在古代等级森严的阶级下,给人建立祠庙等纪念场所有很严格的限制。

庙,是其中最高等级,只有帝王才能享受此待遇。

祠,是大臣们可以享受的最高待遇。

诸葛亮不是皇帝,所以不能建庙,最多建祠。从规定来看,没有问题。

其实,深层次来分析,其中是大有讲究的。

虽然名义上没有上没干过皇帝,可三国时期的任何人,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孔明在蜀国的地位。自从刘备崩殂至孔明逝世的十一年,蜀国完全是孔明一人说了算,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没有孔明点头,那就办不成。在实质上他是蜀国的第二任皇帝,而刘禅是第三任。

更何况刘禅视孔明为父,皇帝的父亲那还是皇帝,于情于理孔明完全有资格建庙。

其实在蜀汉还有一个例外,就是关羽。关羽也立了庙,享受帝王待遇。

这是怎么一回事,关云长啥时候做过皇帝了?

当然了,关羽没有做过皇帝,这点是非常明确的。

他能享受帝王待遇主要是因为历代以来,各朝皇帝为了树立他为忠君爱国的形象,不断地给他加封号,晋地位,经过一千多年,关羽从汉寿亭侯已经化身武圣,成为天帝。

这个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

顺便说句,中国还有文圣,他就是孔子。

话说回来,既然于情于理都没有问题,那刘禅干嘛不给相父立祠庙。

说来话长,刘禅同学和诸葛亮的关系真是一言难尽。

孔明是蜀国的实际缔造者之一,功勋元老,又兼任刘禅父亲一职,从刘禅继位起就完全掌控了蜀国一切军政大权,是实际的皇帝,阿斗同学只是名义上的皇帝而已。

刘禅兢兢业业地做着他的学生、儿子,可是时间长了,毕竟心里不是滋味,我才是正牌皇帝,蜀国是刘家天下,可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诸葛丞相才是当家人,刘禅这个皇帝干得有名无实,相当无趣,情况和后来魏国的曹芳、曹髦、曹奂差不多。

可诸葛亮倒是真心为了皇帝(国家),所有的行为可能严重触犯了皇权,但他自己没有贪权,只是想把国家治理好,所以刘禅也没法拿他怎么样。

这就很像明神宗朱翊钧与张居正的关系。

万历皇帝对张首辅真可谓是又爱又恨,既感谢他对自己做出的一切,又对自己的权利旁落而愤恨不已。

张居正辅佐皇帝十年,立下了奇功伟业,万历皇帝为他的逝世痛哭流涕,追封、谥号、抚恤一个不能少。

张居正霸权十年,使小皇帝皇权旁落,成了傀儡,心中愤恨不已,所以在他逝世的半年后开始了清算抄家活动,张家一下子从帝国顶峰跌入深渊。

正因为孔明与阿斗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关系,所以刘禅一直不同意为孔明立祠庙,直至蜀国的最后一年。

那时国内外形势已经十分紧张,国内人心惶惶,刘禅为了笼络人心,终于在习隆和向充的提案上批准了该协议,迟到了二十九年的孔明庙终于得以建成。

为孔明上书的两位人士也都颇有来头。

习隆是步兵校尉,虽然官职不大,但家世显赫。他的祖父习祯是荆楚俊杰,有个妹夫叫庞林,是庞统的弟弟。当时人们评论荆楚人物时,习祯的排名仅次于庞统,比马良还高,可见其地位。

而向充是名将向宠的弟弟。

这里还要说说一个人,名叫杨戏,字文然。他曾经做过丞相府主簿,后任监军、护军等职务。他对蜀汉最大的贡献是写了一本书,名叫《季汉辅臣赞》。

杨戏这人,很有才华,但是为人高傲,常常出言不逊,爱讽刺人,所以人际关系不好,这点和杨仪比较相似。

不过他的文笔非常棒,最关键的是,他评论别人是非常客观的,基本上没有夸大的成分,十分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情况,所以《季汉辅臣赞》是研究蜀汉人物的重要资料,在这一点上杨戏作出了卓越的,无与伦比的贡献。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由于蜀国不设史官,很多史料缺失,在编写蜀书时非常棘手。

而《季汉辅臣赞》则在极大程度上帮助了陈寿,可以说蜀书基本上是在此书的基础上稍作修饰改编而成。

虽然钟会先后扫了孔明与蒋琬的墓地,给蜀民众写了劝降书,攻心工作相当不错,但说实话,他在军事上的才能与文学才能相差甚远,所以在面对姜维这样的军事家时毫无办法,钟会做外交部长、教育部长是不二人选,做军队总司令就完全牛头不对马嘴。

在这件事上司马昭应该负很大责任,他其实非常清楚钟会的能力,也十分明白钟会无法胜任总司令一职,所以根本不应该如此安排。换作今天就是不符合岗位要求,要么调岗,要么下岗。

那么为神马司马昭还是让钟会领军呢,道理也很简单,之前我们也说过了,当时咨询了诸多将领,竟然得不到一个支持伐蜀的声音,连亲信邓艾都坚决反对,唯有钟会表示赞同,所以没有其他人选了。

钟会面对打死不出动的姜维真的是毫无办法,只能重操旧业,又写了封信来诱降伯约,里面的内容自然是把人捧上天,文笔出众,说姜维比魏国的名士诸葛诞、夏侯玄都要出色。可姜大将军是何等人物,这种把戏看的多了,自然付之一笑,他也非常清楚钟会的军事能力,于是学习当年仲达对阵孔明时的经典战法,死守不出,双方就那样僵持着。

钟会军和姜维军在剑阁就这样对峙了数十天,此时的钟会能用的计谋都试过了,对姜维完全无效,硬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选项,钟会自己都很清楚论军事能力,整个魏国只有邓艾可以与姜维匹敌,可是即便是邓艾在如此地势条件下也是无能为力。

那时已经进入十月(农历),属于深秋,马上要入冬了。冬天的四川虽不像东北那样冰天雪地,可是在崇山峻岭之中,早晚的寒气还是相当给力的。当初出发之时钟会预计能迅速解决战斗,因此没有给将士们准备冬装,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就很尴尬了。

虽然没有像之前的许仪那样问罪后勤部长,但如此下去究竟不是办法,进不得,熬下去粮食也没了,不饿死也要冻死了,钟会开始考虑撤军回国。

于是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下一步计划。

钟会先是发表开场白,表扬了各位将领的出色表现。

会:“此次我军伐蜀,进展迅速,西部东部都占领了大片蜀地领土,这些都是诸位将领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深表感谢!”

诸将:“此乃钟大都督统领有方,末将等只是遵循大都督作战方针而已。”

会:“只是敌军毕竟也非毫无战斗力,特别是姜维乃名将,更兼剑阁地利,对方死守多时,我方也很难更进一步,不知诸位有何良策?”

诸将:“吾等才疏学浅,且蜀国之地首次踏足,对此不甚明了,唯大都督马首是瞻。”

会:“依我看,如今天气转凉,粮草运输困难,短时间难以取胜,不如暂且撤军,回国整顿,待得明年春暖花开之际再度进军,必可一举获胜。”

其实就像之前司马昭询问将领时那样,绝大部分魏将都不赞成伐蜀,要不是钟会鼓动晋公,根本就没这么回事了,现在天气冷了,马上要过年了,将领们都想早日回家,于是纷纷表示钟大都督英明,坚决拥护中央决定,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钟会眼看自己一呼百应,心中甚为欣慰,准备宣布散会,举办晚宴。

蜀国眼看又能延长国运,至少可以撑到来年春天。

此时,一个不同的声音响了起来。

发言的是副总指挥邓艾。

他说:“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如今贼寇大受挫折,应乘胜追击。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县,距剑阁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派精悍的部队直接攻击敌人的心脏。姜维虽死守剑阁,但在这种情形下,他一定得引兵救援涪县。此时,钟会正好乘虚而入。如果姜维死守剑阁而不救涪县,那么,涪县兵力极少。兵法说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今进攻其空虚之地,一定能打败敌人。

这段话有两层含义。

首先,是明确表达了反对撤军,并提供了迅速有效的对策。

其次,是表达了对钟会用兵平庸懦弱的嗤之以鼻。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钟会与邓艾有着不小的矛盾。

二人的人生轨迹很不一样。邓艾是草根出身,一步步从基层做上来,是不折不扣的实干家,各个环节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钟会则是世家出身,名门望族,有着非常深厚的背景后台,所以能够在仕途上走常人无法走的捷径。

钟会比邓艾要小二十八岁,实属两代人,却能成为邓的领导,并且是在军事能力上相差巨大的前提之下,邓艾不服钟会自然也是很正常的。

钟会的理想被毫不留情地打断,而且是当众被否定,作为主帅心里实在不爽。

邓艾其实也有报复钟会之心,因为当初他作为反战派的先锋,多次劝说司马昭不要伐蜀,时机未到。眼看就要成功,却被钟会横插一刀,不得不动身作战。

此时到了重要关头,钟会居然打退堂鼓了,想要回家过年,作为名将邓艾自然也不能让小辈如此轻松惬意。

钟会本来极不高兴,脸色阴沉,但听了邓艾之计,不由得眉开眼笑,兴奋异常,连声说:“邓将军此计甚妙!可马上带兵前往,吾等在此静候佳音!”

众将原本看到邓艾提出异议,心中都是一惊,有心里骂娘的,也有为邓艾担忧的。不过看到钟会的脸色多云转晴了,大家心里都放松了。

钟总与邓副总饮酒告别,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和气见面,谁都没想到,下一次见面之时已经是敌对状态了。

会议结束,邓艾回到自己的军中。而钟会则对着诸将笑着说:“人们都说邓艾能力出众,今天看这情况,实乃庸才也。”

诸将不解,问是何原因。

会曰:“阴平小路,皆为高山峻岭,只要蜀军派百人守住要道,断其归路,邓艾等人都要饿死了。”

应该说,钟会的观点没有错。

从古至今,自汉中入蜀,必走剑阁,别无二路。大家看下地图就知道了,阴平这个地方背后就是高山,没有任何道路。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这个标准来看,阴平背后基本上一千年都不会有路存在。

现今社会,如有高山峻岭必定是抢手货。当地政府一定会想在所有人前面去开山凿府,修建道路,设立景点供游客游玩,自己则是门票、纪念品、餐饮、住宿等赚得盆满钵翻,不亦乐乎。

现在,邓艾准备开拓道路,不是为了旅游观光,不是为了开发娱乐业赚钱,而是为了达成人生的目标理想,建功立业,名垂千古!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邓艾毫无疑问是极其优秀的实干家。

邓艾出生贫苦,自幼丧父,幼年颠沛流离,吃尽苦头。不过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练就了他艰苦耐劳的顽强意志,这是贵公子钟会同学无法体会也无法效仿的。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有一个成语叫期期艾艾,是形容人口吃的。其中的艾艾指的就是邓艾。

《世说新语·言语篇》中记载: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说话时称自己是“艾……艾……”。有一次他在洛阳参加司马昭的聚会,交谈时他又开始“艾……艾……”。司马昭就跟他开玩笑:“你老说艾艾,到底是几个艾?”邓艾也不示弱,说:“凤兮凤兮,难道不是一个凤?”

一个口吃的人,现在要统领千军万马,前往征服另一个国家,这位统帅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和代价,大家自己可以想象。

邓艾在回军营途中问随身将领:“钟会待我如何?”

将领答道:“观其辞色,对将军之言很不以为然,只是勉强应付而已。”

邓艾笑道:“我对他真心相告,他视我为庸才。他认为取下了汉中功劳比天高,若非我在西部牵制姜维,他岂有如此顺利能获胜呢!”

回到营中,士载对众人说:“我现在准备趁虚去拿下成都,与大家***立不朽功名,你们愿意吗?”

众将:“愿从军令,万死不辞!”

于是便准备出发了。

邓艾命自己的儿子邓忠率五千人先行出发,但他们的任务不是去打仗,而是开路。

之前钟会在出征时也派他人前去修路,结果修路队长许仪没干好,连命都搭了进去。

刚才也说过,从阴平去成都,是没有路的,你想走必须要开路。当今社会科技发达,开路的话用炸药,挖掘机,盾构等等非常便利,别说开路,就是移山都轻而易举。两千年前的三国时期没有任何工具,有的就是人心。

据载这五千人是赤裸上身,携带的是斧凿工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军行。

从阴平到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城市江油,最近的直线距离也要七百里,这五千人就是凭借着最简陋的工具一路开挖,竟然奇迹般的打通了这条长达七百里,被邓艾自己都称之为“邪径”的道路。

邓艾自己则率三万大军随后出发,每过百里就留三千人马驻扎,以为后应。

就这样过了二十几天。

邓艾率军来到了一座山前,看到了邓忠和其他将士。奇怪的是,他们都在掩面哭泣。

邓艾问何故哭泣。

儿子邓忠说:“此岭西皆是峻壁巅崖,不能开凿,虚废前劳,因此哭泣。”

邓艾看到儿子和其他将士均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心中非常悲痛。

但他作为主帅,在此等关头不能发出软弱的声音。

说道:“我军到此已有七百余里,前方就是江油,岂可退缩而前功尽弃!”

又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与汝等来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贵***之。”

主帅如此发话,手下的斗志也被点燃了。

众人答道:“愿从将军之命!”

要说邓艾也真是强悍,他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

说实话,这种做法是九死一生的赌博,看的是你命大还是阎王手大。

最高领导既然带头了,手下的小兵也没有话说,纷纷效仿,一个个裹毯而下。

可能上天也在眷顾他们,邓艾军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有句话叫做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上天就不会放弃你。

邓艾及其随从就是这句话的先行者。

而那座山也因为“路不得通,乃悬车束马,造作栈阁”被称之为马阁山。

一行人来到江油城前,邓艾清点人数,惊奇地发现连同之前开路的部队,目前只剩下两千人了。

而这两千人中,开路部队几乎已经精疲力竭,毫无战斗力。只有自己的部队相对还行,那只能派这些人去了。

队伍里有一个小队,领队叫田章,是属于钟会军的。这次钟会虽然对偷渡阴平的计划不屑一顾,但面子上还是要过得去,于是派遣了田章带一小队支援(监视)邓艾。

既然是钟会的人,自然充当炮灰冲在最前面了。邓艾命令田章率领本部人马进攻江油。

田章自然知道邓艾的用意,但人家是领导,你不得不从,虽然几乎断粮,饿得发慌,还是硬着头皮上。

江油城守将名叫马邈,手下的兵力约为三千人。

而田章手下人数应该不超过五百,一对六的比例,快接近特种部队了。

马邈通过探子回报,也得知了魏军到来的消息。

第一反应自然是震惊,极度的震惊。

原因之前也讲过,根本没有途径可以到达此处,难道对方是用直升机运输,直接空降的不成。

不过马邈震惊归震惊,还是组织了军队埋伏迎战。很快就碰到了田章,于是便开战了。

五百对三千,战斗很快就结束了。

田章获胜了,很轻松的就胜利了。

大家可能感觉不可思议,但其实也好理解。此时的蜀汉,精锐部队都在前线姜维处,还有一部在成都大本营驻扎,其余地方的部队基本上都是战斗力低下,或者就是预备役。

蜀汉后期,由于后主不理政事,黄皓专权,军队也受到波及,除了姜维直属的嫡系部队,其他军队都是疏于训练,得过且过的状态。

而魏军这次来灭蜀,派遣的是精锐部队,双方的战斗力对比一看便知,不要说一对六,估计是一对十六都有的打。

再加上魏军粮食殆尽,饥肠辘辘,正所谓的绝境,如果不拿下江油,那先头部队将全军覆没,名副其实的生死关头。

在双方这种反差巨大的前提下,最终的结果也顺理成章。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蜀军守将马邈,在《三国演义》里的描述是整天喝酒度日,邓艾军出现后吓得半死,立马俯首投降。还描述了他的妻子李氏羞于丈夫的行径而自缢而死,邓艾十分钦佩,还特地去祭奠了她。

此处描写纯属虚构,需要给马邈正名。我估计罗老师为了体现刘禅的昏庸,故特地这样描写。

至此,偷渡阴平的行动可以说是大获成功。

偷渡阴平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经典战役,它的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事后来看,它直接导致了蜀汉在短时间内灭亡。如果没有该行动,姜维可以在剑阁长时间对抗钟会,钟会甚至本来就已经想回国了,蜀汉的国祚,以及三国的历史至少可以延长,因此,该行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邓艾也因为此次行动而名载史册,彪炳千秋。

而同时代还有另外一个计划经常和偷渡阴平相比较,就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

很多人都说,诸葛亮胆子太小,如果用此计谋,说不定就拿下长安了,北伐成功的日子也不远了。

其实,子午谷奇谋是以强打弱,虽说魏军的总体实力自始至终都远胜蜀军,但长安守将夏侯楙是庸才(相对于魏延来说),而子午谷也算是险峻山道,但比起根本没有路的马阁山来说真可谓是天堂了。

综合比较,子午谷的难度可能不足偷渡阴平的一半。